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Gobiidae |
科中文名 | 虾虎鱼科 |
学名 | Trimma grammistes (Tomiyama, 1936) |
中文名 | 纵带磨塘鳢 |
引证 | Eviota grammistes Tomiyama, 1936; Trimma grammistes Akihito et al., 1988; |
俗名 | 斑马纹磨虾虎; 线纹塘鳢; |
形态描述 | 背鳍VI, I-10;臀鳍I-10;胸鳍18~19;腹鳍I-5。纵列鳞27~29;横列鳞9;背鳍前鳞0。椎骨26枚。 体长为体高的4.1~5.4倍,为头长的3.0~4.0倍。头长为吻长的4.2~4.7倍,为眼径的2.6~2.8倍,为眼间隔的20.5~25.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 1.5~1.6倍。 体延长,粗壮,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背缘、腹缘浅弧形隆起;尾柄较长。头宽大,前部低平,后部隆起,侧扁,头宽大于头高,无任何感觉管孔。颊部凸出,具2条水平状(纵向)感觉乳突线(图536)。吻短,稍尖突,吻长小于眼径,为眼径的0.4~0.5倍。眼颇大,上侧位,上缘突出,在头的前半部。眼下缘无放射状感觉乳突线。眼间隔极窄小,凹入,呈深沟状,小于眼径,为眼径的1/7~1/8。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圆形,具一短管,接近于上唇;后鼻孔小,裂缝状,在眼的前方。口大,前上位,斜裂。下颌较为突出。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前缘下方或稍后。上、下颌齿细尖,多行。犁骨、腭骨和舌上均无齿。唇厚,发达。舌颇宽,游离,前端圆形。鳃孔宽大,向头部腹面延伸,超过眼后缘下方,有时达眼中部下方。鳃盖与前鳃盖骨后下缘光滑,无棘。峡部略窄,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根。具假鳃。鳃耙粗短,稀少。 体被大型栉鳞,头部、颊部、胸部和胸鳍基部均无鳞,头背部至第一背鳍起点前部无鳞。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相距稍近;第一背鳍起点位于胸鳍基底后上方,约呈三角形,以第二、第三鳍棘为最长,不呈丝状延长,最后面的鳍棘最短,平放时几乎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高于第一背鳍,小于体高,基部较长,后部鳍条短,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和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第一和第二鳍条间的下方,最后面的鳍条不伸达尾鳍基。胸鳍宽大,上方无游离鳍条,中侧位,扇形,其长等于眼后头长,末端可伸达臀鳍起点上方。腹鳍狭长,左、右腹鳍相互靠近,不愈合成吸盘,末端可伸达肛门。尾鳍长圆形。 体色呈暗红色,背侧深褐色。体侧具1条深褐色宽纵带,由上颌上部经吻部到眼后延伸至胸鳍上方,再沿体侧上半部延伸至尾柄上部达尾鳍基部。项背部具1条细长褐色纵带,由眼后延伸至背鳍前方。各鳍皆呈浅灰色,第二背鳍下半近基部灰褐色,尾鳍中部具1条水平红色带,胸鳍基部无斑点。 |
生物学描述 | 纵带磨塘鳢为暖水性底层小型鱼类,生活于岩礁或珊瑚礁的缝隙或洞穴中,为隐蔽性鱼类,平时躲于小礁洞中,只有在其觅食时方可看到。食肉性,以底栖生物及浮游动物为食。体长10~20mm,大者可达25mm。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台湾; 济州岛,日本南部。;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2尾;体长11.1~18.0mm。采自台湾:台北,龙洞。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