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Gobiidae |
科中文名 | 虾虎鱼科 |
学名 | Apocryptodon malcolmi Smith, 1931 |
中文名 | 细点叉牙虾虎鱼 |
引证 | Apocryptodon malcolmi Smith, 1931a;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5尾;体长62.0~68.0mm。采自海南:海口,文昌铺前。 背鳍VI,I-20~22(多数为VI, I-21);臀鳍I-20~21(多数为I-20);胸鳍24;腹鳍I-5。纵列鳞60~65;横列鳞16;背鳍前鳞23~25。 体长为体高5.8~6.8倍,为头长4.0~4.1倍。头长为吻长4.3~4.8倍,为眼径7.0~7.1倍,为眼间隔7.1~8.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0.7~0.8倍。 体颇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稍侧扁;背缘、腹缘几乎平直;尾柄高而短,尾柄高大于尾柄长。头中大,稍宽,前部稍平扁,后部侧扁。吻短而圆钝,背面稍圆突。眼小,上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隔狭,小于眼径。鼻孔每侧2个,相距较远:前鼻孔圆形,具1皮瓣,垂于上唇;后鼻孔小,圆形,位于眼前方。口大,前位,平裂,口宽稍大于口长(口宽为口长的1.1~1.2倍)。上颌稍突出。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后缘下方。两颌各具1行齿,上颌前方齿直立,棒状,每侧8~14枚;下颌齿平卧,分叉,每侧10~15枚,下领缝合部后端有1对犬齿。犁骨、腭骨、舌上均无齿。唇较薄。舌前端圆形,不游离。鳃孔狭,裂缝状,约与胸鳍基等宽。峡部宽,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具假鳃。鳃耙细弱。 体被小圆鳞,前部鳞较小,后部鳞稍大。颏部无鳞。喉部、颊部、鳃盖和胸鳍基部均被细鳞。项部的鳞片向前延伸至眼后缘。 背鳍2个,分离,较接近;第一背鳍起点在胸鳍基后上方,第四鳍棘较长,大于体高,平放时伸达第二背鳍第三、第四鳍条基部;第二背鳍基部长,后部鳍条较长,平放时伸达尾鳍基。臀鳍基底长,与第二背鳍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第二鳍条基的下方,后部鳍条较长,平放时伸达尾鳍基。胸鳍尖圆,较宽,约为头长的2/3,无游离丝状鳍条。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约与胸鳍等长,后端远不伸达肛门。尾鳍尖长,大于头长。 液浸标本的体呈浅棕色,项部及背侧隐具6个马鞍状斑块,体侧中央隐具5个褐色圆斑,体和头部具许多小黑点。第一背鳍无黑斑,第二背鳍下部亦具若干个小黑点。臀鳍浅色。胸鳍下半部黑色,下缘白色;胸鳍基部具小黑点。尾鳍隐具6~7条褐色点横纹。 |
生物学描述 | 细点叉牙虾虎鱼为暖水性近岸底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河口、红树林、内湾半咸、淡水水域及近岸滩涂地区,生活在泥滩底部的洞穴中。杂食性,摄食小型无脊椎动物、小鱼等。体长一般为70~90mm,最长可达120mm。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海南; 泰国等。; |
分类学讨论 | [附记]一些学者(Koumans, 1953;Murdy, 1989)将本种作为马都拉叉牙虾虎鱼A.madurensis的异名。根据倪勇(1982)的比较研究,认为本种在颏部无鳞,体和头部具许多黑色小点,下颌齿较少,口宽略大于口长等方面,与马都拉叉牙虾虎鱼有较大差异,很明显是两个不同的种。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