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Gobiidae |
科中文名 | 虾虎鱼科 |
学名 | 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 (Linnaeus, 1758) |
中文名 | 大弹涂鱼 |
引证 | Gobius pectinirostris Linnaeus, 1758; 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 Richardson, 1846; Boleophthalmus chinensis Jordan and Snyder, 1901b; Gobius chinensis Osbeck, 1757; 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 Bleeker, 1873; Apocryptes polyophthalmus Gunther, 1867; Apocryptes chinensis Osbeck, 1771b; Apocryptes pectinirostris Valenciennes in Cuvier and Valencienne, 1837; Boleophthalmus boddarti Richardson, 1846; |
形态描述 | 背鳍V,I-23~26;臀鳍I-23~25;胸鳍18~20;腹鳍I-5;尾鳍17~18。纵列鳞89~115;横列鳞22~25;背鳍前鳞28~36。鳃耙5+5~6。椎骨26枚。 体长为体高6.0~6.5倍,为头长3.5~3.9倍。头长为吻长3.8~4.5倍,为眼径6.0~7.1倍,为眼间隔10.8~11.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0.5~0.6倍。 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背腹缘平直;尾柄高而短。头大,稍侧扁。头部具2个感觉管孔(B', D')。颊部无横行的皮褶突起,有3行水平状(纵向)感觉乳突线(图548)。吻圆钝,大于眼径,前倾斜。眼小,背侧位,互相靠近,突出于头顶之上;眼下方具1个可将眼部分收入的眼窝,下眼睑发达。眼间隔狭,小于眼径。鼻孔每侧2个,相距较远:前鼻孔位于吻褶前缘,角状突出;后鼻孔小,圆形,位于眼前缘。口大,前位,平裂。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后缘下方。两颌齿各1行,上颌齿直立,尖形,每侧前部3齿扩大,犬齿状,缝合部无犬齿,具一缺口;下颌齿平卧,齿端斜截形或有一凹缺,缝合部2齿扩大,犬齿状。犁骨、腭骨、舌上均无齿。唇厚。舌大,圆形,前端不游离。鳃孔大。鳃盖上方及前鳃盖骨后缘均无感觉管孔(图548)。峡部宽,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根。鳃耙尖短。 体及头部被圆鳞,前部鳞细小,后部鳞较大。胸鳍基部亦被细圆鳞。体表皮肤较厚。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高,鳍棘丝状延长,平放时伸越第二背鳍起点,第三鳍棘最长,大于头长;第二背鳍基底长,其长约为头长的1.7倍,鳍条较高,最后面的鳍条平放时伸达尾鳍基。臀鳍基底长,与第二背鳍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第四鳍条基的下方,最后面的鳍条平放时伸越尾鳍基。胸鳍尖圆,基部具臂状肌柄。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后缘完整。尾鳍尖圆,下缘斜截形。 体背侧青褐色,腹侧浅色、第一背鳍深蓝色,具不规则白色小点;第二背鳍蓝色,具4纵行小白斑。臀鳍、胸鳍和腹鳍浅灰色。尾鳍青黑色,有时具白色小点。 |
生物学描述 | 大弹涂鱼为暖水性近岸小型鱼类,生活于近海沿岸及河口的低潮区滩涂,适温、适盐性广,水陆两栖,洞穴定居。视觉和听觉灵敏,通常在退潮时白天出洞,依靠发达的胸鳍肌柄在泥涂上爬行、摄食、跳跃,稍受惊即潜回水中或钻入洞内。夜间穴居。12~3月在洞内越冬;天气晴朗、温度高时也出洞活动。洞穴常呈“Y”形或“U”字形,洞的长度和深度为0.4~1m。植物性食性,主食底栖硅藻、蓝绿藻类及泥涂中的有机质,也食少量挠足类和圆虫等。性成熟早,初次性成熟的雌鱼为1龄,最小体长为7.0 cm,体重6.3 g。体长7.0~13.8 cm个体的怀卵量(绝对生殖力)为0.41万~2.46(平均1.26)万粒,相对生殖力平均为115~774粒/g。产卵期为5~9月,盛产期5~7月,南方早,北方迟。产卵的适宜水温为22~26℃ (最适宜水温24~25℃),适宜盐度为10‰~28‰(最适为12‰~ 20‰),pH为7.4~9.9。产卵前一段时间,配对亲鱼在洞内构筑产卵巢,在此产卵、受精和孵化。雄鱼有护巢习性。成熟卵圆形,卵径0.51~0.63mm,卵黄淡黄色,内有许多小油球。卵膜一端有一丛黏着丝,属于黏沉性卵。受精后,卵膜吸水膨胀,卵间隙扩大,卵变为椭圆形,长径0.92~1.25mm,短径0.54~0.63mm,黏着丝散开,富有黏性,借此使受精卵附着于产卵巢之顶部。在水温为26.5~29.0℃、盐度为25‰~27‰条件下,受精卵经88h 35mim左右陆续孵化。仔鱼孵出后游出产卵巢进入池水中,营浮游生活。初孵仔鱼白色透明,全长2.3~2.6mm,第23天发育至鳍条完整的稚鱼,全长9.5~11.0mm,第37天发育至鳞片长齐的幼鱼,全长18.5mm。幼鱼灰褐色,营底栖生活,消化道逐渐增长,全长20mm, 50mmm, 80mm 幼鱼的消化道比(与全长)分别为1.0、2.0和2.5,食性逐渐由动物性变为植物性。也有报道说,大弹涂鱼幼鱼虽是植物食性,但用动物饵料(如卤虫等)也能培育至少半年时间。大弹涂鱼前2年生长较快,各龄期的平均体长和体重为: 1龄鱼82.04mm, 10.14g; 2龄鱼102.64mm, 19.63g; 3龄鱼125.53mm, 36.19g; 4龄 鱼136.5mm, 45.87g。较大4龄鱼体长140(全长170)mm,体重53.0g。大弹涂鱼之所以富有营养,与其具有较大肝脏有关,其肝重(与体重之比)系数平均为9.7%,随年龄增加而增大:1龄鱼为7.7%, 2龄鱼为8.4%, 3龄鱼为11.7%, 4龄鱼为12.7%。因此,从生长、营养和经济效益来看,在生产经营中,以捕捞2龄或3龄个体为宜。除越冬期外,常年可收捕,以11月为盛捕期,鱼体肥壮,市场售价较高。捕捞方法有网捕(罾网、踩网、流刺网、定置网等)、笼捕、竹筒捕、钓捕和铁铲挖捕等。 大弹涂鱼性成熟早,食物链短,生活力强,活鱼耐运输,鱼病少,不互残,易于养成,养殖成本低,投人和产出比约为1:2。鱼体虽较小(体长100~135mm),但肉味鲜美,有滋补功效(与酒炖服,可治耳鸣、头晕、盗汗、阳萎等),深受广东、台湾、福建、浙江等沿海各地群众喜爱。在日本佐贺县,大弹涂鱼被命名为“县鱼”,深受当地群众喜食,价格昂贵,需求量大。因此,大弹涂鱼是虾虎鱼业中最具开发价值的增养殖鱼类之一(另一种是中华乌塘鳢)。开发方法是:①加强资源保护,进行自然增殖。例如:日本佐贺县,1983年后大弹涂鱼年产量锐减至3~4t,为1965年200t的2%左右。1986年起,该县实行了诸如禁渔区、禁渔期、限制捕捞长度(体长10 cm为界)及人工放流鱼苗(至1992年的5年中共放流鱼苗7万尾)等增殖资源的各种措施,使其资源量有增加的趋势,1992年的渔获量几乎已恢复到1978年的30t的水平。我国沿海滩涂面积广阔,浙江以南各地均有生产,5~11月有一定自然产量,自然苗种也有相当数量。但是近20年来,由于沿海滩涂大量围垦,又遭受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影响,资源渐趋衰退。因此,各地应重视对这一品种的资源保护,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立一些专门的保护区,规定禁渔期,尤其是在5~7月大弹涂鱼繁殖期限制捕捞数量等,可达到自然增殖之目地。自然增殖,量大面广,社会效益大。例如:福州市郊区闽江口的廊岐乡,1990年起在东部滩涂处设立了约200亩自然水域为禁渔区,由专人管理,2~3年后资源恢复很快,然后进行有计划的捕捞,经济效益较好。②大力发展养殖生产,增加产量。台湾省1968年开始养殖,至80年代末,台南县养殖面积已达1.5万亩。浙江省乐清市1989年进行了围塘半精养。福建省连江县、霞浦县等地自90年代起也开始进行养殖,规模在不断扩大。近几年来,由于对虾养殖受病害影响,发展大弹涂鱼养殖已成为渔民的迫切要求。影响养殖面积扩大的主要因素是苗种问题。1986~1992年,中国、日本和韩国有关单位进行了大弹涂鱼人工增养殖和生态方面的系统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报告,为今后发展增养殖奠定了基础。大弹涂鱼个体较小,怀卵量少,生殖力较低,依靠人工育苗,投资较大,育苗数量较少,因此提供大量养殖苗种是有限的。可进行土池育苗,能部分地解决当地养殖苗种之需。 |
分布信息 | 朝鲜半岛和日本。; 分布于中国沿海;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211尾;体长60~135mm。采自山东:青岛、石臼所。江苏:赣榆,连云港连岛,长江口北支,海门,吕四,启东寅阳。上海:崇明堡镇、裕安捕鱼站,南汇泥城,奉贤拓林,金山金山嘴。浙江:海盐、岱山,沈家门,蚂蚁岛,温州,龙江。福建:福鼎城关、沙埕,霞浦三沙、长春,宁德三都、漳湾,罗源城关,连江马鼻、坑园,福州马尾,长乐漳港,福清龙田,平潭,莆田涵江,泉州,厦门集美,云霄竹塔,诏安甲州。广东:澄海东里、北溪,海丰城关,东莞太平,深圳蛇口、南头,新会崖南、三江、罗坑、双水、银洲湖,中山南萌、坦洲、横门水道,斗门崖门、白藤、平沙、磨刀门水道,珠海湾仔,台山广海,湛江赤坎。海南:海口白沙门,临高新盈。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