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Gobiidae |
科中文名 | 虾虎鱼科 |
学名 | Periophthalmus argentilineatus (Valenciennes, 1837) |
中文名 | 银线弹涂鱼 |
引证 | Periophthalmus vulgaris Akihito et al., 1988; Periophthalmus atgentilineatus Valenciennes in Cuvier and Valenciennes, 1837; |
形态描述 | 背鳍XIII~XIV, I-11~12;臀鳍I-11;胸鳍12~13;腹鳍I-5;尾鳍6+10+5。纵列鳞74~84;横列鳞20~26;背鳍前鳞32~36。鳃耙3+9(或2+10)。椎骨26枚。 体长为体高5.3~5.6倍,为头长3.7~3.9倍。头长为吻长3.6~5.6倍,为眼径3.3~4.4倍,为眼间隔8.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2.0~2.3倍。 体延长,侧扁;背缘平直,腹缘浅弧形;尾柄高而长。头中大,近似方形,前部高而隆起,后部侧扁。头部和鳃盖部无任何感觉管孔。颊部无横列的皮褶突起,仅散具零星感觉乳突(图549)。吻短而圆钝,斜直隆起,吻褶发达,边缘游离,盖于上唇。眼小,高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相互靠近,突出于头的背面,下眼睑发达。眼间隔甚窄狭,似一细沟。鼻孔每侧2个,相距较远:前鼻孔为一小管,突出于吻褶前缘;后鼻孔小,圆形,位于眼前方。口大,前下位,横裂。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骨后端向后几乎伸达眼中央下方。齿尖锐,直立,前端数齿稍大,上、下颌各具1行齿,下颌缝合部无犬齿。犁骨、腭骨、舌上均无齿。唇发达,颇厚;上唇分中央和两侧三个部分,口角附近处稍厚。舌前端圆形,不游离。鳃孔狭,裂缝状,约与胸鳍基等宽。峡部宽,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具假鳃。鳃耙细弱。 体及头背均被小圆鳞。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相距较远;第一背鳍颇高,前上方尖突,边缘凹扇状,起点在胸鳍基底后上方,第一及第二鳍棘最长,稍大于眼后头长(雌鱼),后方鳍棘较短,平放时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基部长,起点在臀鳍起点稍前上方,后部鳍条稍短,最后面的鳍条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较低,基底长,与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第一鳍条的下方,最后面的鳍条平放时距尾鳍基较远。胸鳍尖圆,基部较厚,具臂状肌柄,无游离丝状鳍条。腹鳍小,左、右腹鳍在基部分离,无膜盖及愈合膜,不愈合成吸盘。尾鳍圆形,下缘斜直,基底上、下缘各有短小副鳍条5~6条。 液浸标本的头、体呈灰棕色,头侧具许多珠状细点。体及背侧隐具5~6个深色不规则斜斑块,斑块间有时有小点或斜纹。头侧具许多珠点,两背鳍的鳍膜上隐具若干个小白点。第一背鳍边缘及第二背鳍中部各具黑色宽纵纹;尾鳍具许多小黑点形成的条纹;臀鳍浅白色;胸鳍和腹鳍灰色。其余各鳍暗灰色。 |
生物学描述 | 银线弹涂鱼为暖水性近岸小型鱼类,栖息于热带及亚热带河口咸、淡水水域及近岸滩涂低潮区,常依靠发达的胸鳍肌柄匍匐或跳跃于泥滩上。适温、适盐性广,洞穴定居。视觉和听觉灵敏,稍受惊即潜回水中或钻入洞内。体长50~80mm,最大可达100mm。数量极少,属于稀有种类,为濒危物种(endangered),已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亦被台湾列入濒危物种。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南海、海南岛东南部沿岸; 印度洋非洲东岸,红海至太平洋中部萨摩亚群岛,北至日本南部琉球列岛,南至澳大利亚北部;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4尾;体长37.2~81.2mm。采自海南:陵水新村、英州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