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Gobiidae |
科中文名 | 虾虎鱼科 |
学名 | Stiphodon atropurpureus (Herre, 1927) |
中文名 | 紫身枝牙虾虎鱼 |
引证 | Stiphodon stevensoni 明仁等(♂鱼,part (nec Jordan et Seale, 1993); Microsicydium atropurpureum Herre, 1927; Stiphodon atropurpureus Watson and Chen, 1998; |
形态描述 | 背鳍VI, I-9;臀鳍I-10;胸鳍15;腹鳍I-5;尾鳍3+16+2。纵列鳞33;横列鳞10;背鳍前鳞8。 体长为体高的5.6倍,为头长的4.6倍。头长为吻长的3.4倍,为眼径的4.1倍,为眼间隔的3.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4倍。 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背缘浅弧形,腹缘稍平直;尾柄颇长,其长大于其高。头略小,圆钝,前部较平扁,背部稍隆起。头部具5个感觉管孔(A', B, C, D, F)。颊部凸出。颊部具3条分散且较短的水平状感觉乳突线(图554)。吻端圆团状,前端较前突,吻长大于眼径,具吻褶,包住上唇。眼大,背侧位,眼上缘突出于头部背缘。眼下缘具6条较短的放射状感觉乳突线(图554)。眼间隔宽阔,稍平坦。鼻孔每侧2个,分离,相距稍远:前鼻孔具1小短管,位于吻部中央;后鼻孔小,圆形,边缘隆起,紧位于眼前方。口小,下位。上颌长于下颌,稍突出。上颌骨后端伸达眼中部下方。上颌具1行细齿,排列紧密,齿端呈三叉形;下颌前方具数个小犬齿;下唇和下颌之间有1行平卧的、弧形排列的梳状唇齿,齿尖锐,颇密。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齿。唇厚,上唇颇发达,下唇稍薄,平卧状。舌不游离,前端浅弧形。鳃孔狭窄,侧位,向头部腹面延伸,仅止于胸鳍基部稍下方。鳃盖骨上方具3个感觉管孔(H', K', L'),前鳃盖骨后缘具2个感觉管孔(M', O')(图554)。峡部宽阔。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根。具假鳃。鳃耙短小。 体被较大栉鳞,吻部、颊部、鳃盖部、胸鳍基部及头的腹面均裸露无鳞。胸部及腹部被小圆鳞。项部由背鳍前方中央至眼间隔全部具圆鳞,其中央部分无裸露区。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高,基部短,起点位于胸鳍基部后上方,鳍棘柔软,第三、第四鳍棘最长,但不延长呈丝状,平放时,不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略高于第一背鳍,基部较长,前部鳍条较长,后部鳍条较短,最长的鳍条大于头长的1/2,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位于第二背鳍第一鳍条的下方,前部鳍条较长,后部鳍条短,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胸鳍尖长,下侧位,鳍长小于头长,后缘伸达第一背鳍第四鳍棘的下方。腹鳍短于胸鳍,圆形,基部长仅为腹鳍长的1/2,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尾鳍长圆形,短于头长。肛门与第二背鳍起点相对。雄鱼生殖乳突细长而尖,雌鱼生殖乳突短钝。 雄鱼体呈青黑色,体侧上部有一青色带金黄色金属光泽的纵带,自吻部前端延伸到尾鳍基部上方。体背侧的鳞片外缘呈黑色,形成网状格纹,内部金黄色。各鳍青黑色。背鳍及尾鳍具深黑色点纹。液浸标本的头、体呈紫黑色,体侧无黑色垂直横带,胸鳍前下部散具数个小黑点;雌鱼体侧背部及中部各有一条黑棕色纵带,自吻部向后伸达尾鳍基;尾鳍基部中央有1长方形黑斑。背鳍、尾鳍及臀鳍散具许多小黑点。胸鳍基部中央有1黑色条纹。 |
生物学描述 | 紫身枝牙虾虎鱼为暖水性小型底层鱼类,生活于热带、亚热带水质非常清澈的中小型山溪急流的中、下游区。性隐蔽,喜栖息在稳定水流区的潭头或潭区边缘。摄食岩石表面的藻类、小型水生昆虫及无脊椎动物。个体小,体长仅30~40mm,大者可达60mm。无食用价值,因体色鲜艳,极富观赏价值。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台湾东部部分溪流中; 日本琉球列岛,菲律宾及太平洋中部各岛屿。; |
分类学讨论 | [紫身枝牙虾虎鱼首次由Watson和Chen于1998年在台湾台东沿岸采获。我们未采到紫身枝牙虾虎鱼的标本,以上描述摘自文献(Watson and Chen,1998;陈义雄、方力行,1999;Akihito et al., 1993, 2000a, 2002)]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