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Gobiidae |
科中文名 | 虾虎鱼科 |
学名 | Stiphodon multisquamus Wu et Ni, 1986 |
中文名 | 多鳞枝牙虾虎鱼 |
引证 | Stiphodon elegans multisquamus Wu and Ni(伍汉霖,倪勇), 1986; Stiphodon multisquamus 伍汉霖, 1993;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2尾;体长45.4~54.5mm。采自海南:陵水河保亭八村;太阳河万宁水库。 背鳍VI, I-9;臀鳍I-9;胸鳍15;腹鳍I-5;尾鳍3+17+2。纵列鳞34~35;横列鳞10;背鳍前鳞0。 体长为体高的5.6~5.8倍,为头长的5.1~5.2倍。头长为吻长的2.9~3.0倍,为眼径的3.8~4.0倍,为眼间隔的2.6~2.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7倍。 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背缘浅弧形,腹缘稍平直;尾柄中长,其长大于体高。头中大,圆钝,前部略平扁,背部稍隆起,具5个感觉管孔(A', B,C,D,F)。颊部凸出,具2~3条分散且较短的水平状感觉乳突线。吻端圆团状,突出,吻长大于眼径,具吻褶,包住上唇。眼小,背侧位,眼上缘突出于头部背缘,眼下具6条较短的放射状感觉乳突线(图554)。眼间隔宽阔,稍平坦。鼻孔每侧2个,分离,相距稍远:前鼻孔具1小短管,位于吻部中央;后鼻孔小,圆形,边缘隆起,紧位于眼前方。口小,下位。上颌长于下颌,稍突出。上颌骨后端伸达眼中部下方。上颌具1行细齿,排列紧密,齿端呈三叉形,无犬齿;下颌前方具数个犬齿,稍弯曲;下唇和下颌之间有1行平卧的、弧形排列的梳状唇齿,齿尖锐,颇密。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齿。唇厚,上唇很发达,下唇稍薄,平卧状。舌不游离,前端浅弧形。鳃孔狭窄,侧位,向头部腹面延伸,仅止于胸鳍基部稍下方。鳃盖骨上方具3个感觉管孔(H', K', L'),前鳃盖骨后缘具2个感觉管孔(M', O')(图554)。峡部宽阔,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具假鳃。鳃耙短小。 体被中大栉鳞,吻部、颊部、鳃盖部、胸鳍基部及头的腹面均裸露无鳞。胸部及腹部被小圆鳞。项部由背鳍前方的中央线至眼间隔之间无背鳍前鳞,裸露区大,而在中央线两侧有4~10片小鳞。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高,基部短,起点位于胸鳍基部后上方,鳍棘柔软,颇延长,雄鱼第四鳍棘最长,呈丝状,约为头长的1.5倍,平放时,向后伸达第二背鳍第五鳍条的基部处,第五鳍棘次之,第二背鳍略高于第一背鳍,基部较长,雄鱼后部鳍条较长,最长的鳍条稍大于头长的1/2,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雌鱼的伸达尾鳍基。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位于第二背鳍第一鳍条的下方,后部鳍条最长,平放时,几乎伸达尾鳍基。胸鳍宽圆,较短,下侧位,鳍长大于头长,后缘伸达第一背鳍第五鳍棘的下方。腹鳍短于胸鳍,圆形,基部长仅为腹鳍长的1/2,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尾鳍长圆形,短于头长。肛门与第二背鳍起点相对。生殖乳突紧邻肛门,雌鱼的较扁宽,雄鱼的细长而小。 液浸标本的头、体呈灰棕色,体背侧有9~10条黑色垂直横带,向下伸达体侧下方。第一背鳍起点处具1小黑点,各鳍棘灰黑色,鳍膜透明。头背自眼间隔至吻部具1深灰色区。背鳍和臀鳍灰色,无条纹。胸鳍有10余条由许多小点组成的暗色垂直横纹。腹鳍浅色。尾鳍上叶后部边缘灰白色,其余部分具10余条由点列组成的波状暗色横纹。 |
生物学描述 | 多鳞枝牙虾虎鱼为暖水性小型底层鱼类,生活于热带、亚热带的溪流和水库内。主要摄食附生于石上的藻类。无食用价值,可供观赏。体型较大,体长45~60mm,大者可达80mm。数量极少,属于稀有种类,为濒危物种(endangered),已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海南。为海南特有种(endemic to Hainan)。; |
分类学讨论 | [附记]多鳞枝牙虾虎鱼报道于海南,为一新种[伍汉霖、倪勇(Wu and Ni),1986],由于当时描述有误,且保管不善,模式标本遗失。1988年3月,我们在原产地海南陵水河保亭八村再次采到标本1尾(♂)。在此之前,1986年12月我们另在太阳河万宁水库也采到标本1尾(♀)。现对该种重新进行描述,以本志为准,并重新指定产于陵水河的雄鱼为模式标本(编号SFU-3457,体长54.5mm,雄鱼),产于万宁水库的雌鱼为配模标本(编号SFU-3458,体长45.4mm,雌鱼)(伍汉霖,倪勇)。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