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Kraemeriidae |
科中文名 | 沙鳢科(柯氏鱼科) |
学名 | Kraemeria cunicularia Rofen, 1958 |
中文名 | 穴沙鳢(穴柯氏鱼) |
引证 | Kraemeria cunicularia Rofen, 1958; |
俗名 | 穴柯氏鱼; |
形态描述 | 背鳍V, 16;臀鳍I-13;胸鳍9;腹鳍I-5。纵列鳞0;横列鳞0;背鳍前鳞0。椎骨27枚。 体长为体高10.5倍,为头长4.2倍。头长为吻长5.6倍,为眼径1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1倍。 体细长,侧扁;背缘和腹缘较平直;尾柄细而短。头中大,前部尖锥形,侧扁。头部具2个感觉管孔(B',E')。颊部具“T”形及若干个分散感觉乳突。吻长,突出,吻长为眼径的3倍。两眼小,颇接近,几乎位于头顶部前方的1/5处。眼下缘无放射状感觉乳突线(图571)。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圆形,具一短管,位于吻部前方;后鼻孔小,圆形,在眼的前方。口小,前上位,斜裂。上颌颇短,向后伸达眼的后下方;下颌长于上颌,向前突出包住上颌,成膨大的颏部。唇厚,下唇先端呈吻状突出。舌端分为两叶。鳃孔较窄,向前、向下伸达前鳃盖骨后缘的下方。前鳃盖骨下缘及鳃盖骨下缘呈许多锯齿状缺刻。鳃盖骨上方有2个感觉管孔(K', L'),前鳃盖骨后缘上方具2个感觉管孔(N′,O')(图571)。鳃盖条5根。具假鳃。 体裸露无鳞。 背鳍1个,鳍棘部和鳍条部相连,中间缺刻不明显,具5弱鳍棘,16鳍条。臀鳍基部长,起点在背鳍第三鳍条的下方,具1鳍棘,13鳍条。背鳍及臀鳍不与尾鳍相连。胸鳍小,圆形,下侧位,具9鳍条。腹鳍具1鳍棘,5鳍条;左、右腹鳍分离,无膜盖,不愈合成吸盘。尾鳍长圆形。 液浸标本的头、体呈浅棕色。各鳍微透明。 |
生物学描述 | 穴沙鳢栖息于热带沿岸低潮线的沙底浅水内,常钻入沙中,埋身于沙内,只露出头部。体长30~40mm,大者达 60mm。颇罕见。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海南; 日本,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水域。;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1尾;体长22.1 mm。采自海南:三亚榆林港,大东海(18°10'N, 109°30'E)。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