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Odontobutidae |
科中文名 | 沙塘鳢科 |
学名 | Neodontobutis hainanensis Chen, 1985 |
中文名 | 海南新沙塘鳢 |
引证 | Neodontobutis hainanensis Chen, Kottelat and Wu, 2002; Philypnus macrolepis Wu and Ni, 1986; Hypseleotris hainanensis Chen,in Chen and Zheng, 1985; |
俗名 | 海南黄黝鱼(陈炜,郑慈英1985);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7尾;体长32~50mm。采自广东:英德(北江水系),新会;海南:琼中(万泉河水系)。 背鳍V11,I-8~9 ;臀鳍I-7~8;胸鳍14~16;腹鳍I-5;尾鳍16。纵列鳞28~30;横列鳞9~11;背鳍前鳞16~18。鳃耙3+7~8。椎骨27枚。 体长为体高3.4~4.3倍,为头长2.6~2.8倍。头长为吻长3.3~4.2倍,为眼径4.2~5.2倍,为眼间隔6.2~7.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7~2.0倍。 体延长,头部及躯干部均侧扁;背缘隆起,腹缘浅弧形隆起;尾柄较长。头中大,前部稍低,略平扁,后部高而侧扁,头宽小于头高。吻短钝,平扁,吻长为眼径的1.2倍。眼中大,上侧位,稍突出,在头的前半部。眼间隔较宽,稍隆起,大于眼径,约为眼径的 1.2倍。无后眼肩胛管及前眼肩胛管,头部无感觉管及感觉管孔(图372A、B)。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圆形,具一短管,接近于上唇;后鼻孔小,圆形,在眼的前方。口大,前上位,斜裂。下颌突出,长于上颌。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中部下方。上、下颌齿细尖,多行,密列,内列齿较粗壮;腭骨及舌上无齿。唇厚。舌大,游离,前端圆形。鳃孔狭长,向前向下伸达眼后缘的下方。前鳃盖骨后缘光滑,中部无弯向前下方的小棘。无前鳃盖骨管。鳃盖骨边缘光滑。峡部狭小,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根。具假鳃。鳃耙粗短。 体被栉鳞,项部及鳃盖被弱栉鳞。颊部被圆鳞。吻部和头的腹面无鳞。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相距较近;第一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后上方,具7鳍棘,第一、第二及第七鳍棘短弱,其余鳍棘较长,平放时后端伸达或伸越第二背鳍的起点;第二背鳍高于第一背鳍,基部较长,前方鳍条稍短,后部鳍条较长,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和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的第一至第二鳍条下方。胸鳍宽大,长圆形,下侧位,稍长于眼后头长,向后伸达臀鳍起点。腹鳍小,起点在胸鳍基部下方,内侧鳍条长于外侧鳍条,左、右腹鳍相互靠近,不愈合成吸盘,其末端远不达肛门。尾鳍长圆形。 液浸标本的头、体灰褐色,背侧深色,腹部浅色,体侧散具5个云纹状不规则斑块或褐色宽横带,有时不明显。眼中部下方至下颌末端具1灰黑色横纹,鳃盖后上角黑色。头部腹面的鳃盖膜灰黑色。第一背鳍基部、中央及边缘各具1灰黑色纵纹,第二背鳍具3~4列黑色点纹。臀鳍浅灰色;胸鳍浅色;腹鳍白色;尾鳍具6~7条灰黑色横带。 |
生物学描述 | 海南新沙塘鳢为暖水性淡水小型底层鱼类,栖息于河、溪中,游泳力较弱。成鱼摄食水生昆虫、底栖甲壳类。个体小,无食用价值。体长40~60mm。数量少,为易危物种(vulnerable),已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 |
分布信息 | 广东(珠江水系)、海南各水系。为海南特有种(endemic to Hainan);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