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Odontobutidae |
科中文名 | 沙塘鳢科 |
学名 | Odontobutis sinensis Wu, Chen et Chong, 2002 |
中文名 | 中华沙塘鳢 |
引证 | Eleotris obscura Karoli , 1882; Odontobutis sinensis Wu, Chen et Chong, 2002; |
俗名 | 暗色沙塘鳢(伍汉霖等,1993); 沙鳢(郝天和,1960);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258尾;体长39~170mm。采自长江水系:江西南昌,鹰潭,九江,宜春,临川;湖北武昌(东湖),汉阳,黄梅,洪湖,梁子湖,丹江口黄陵矶,宜昌;湖南长沙,洞庭湖,衡阳,洪江,道县,沅陵;贵州锦屏,清水江。珠江水系:广西桂林,阳朔,荔浦,全州,崇左,南宁。海南南渡江水系:定安。 背鳍Ⅵ~Ⅶ,I-9(以Ⅵ,I-9为主);臀鳍I-7~8(以I-7为主,);胸鳍14~15;腹鳍I-5;尾鳍17。纵列鳞39~42;横列鳞16~17;背鳍前鳞30~34。 体长为体高3.8~5.7倍,为头长2.5~3.4倍。头长为吻长3.1~4.5倍,为眼径4.2~6.3倍,为眼间隔4.4~5.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6~1.8倍。 体延长,粗壮,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背缘、腹缘呈浅弧形隆起;尾柄较高。头宽大,平扁,头宽大于头高。颊部突出。吻宽短,背部稍隆起,吻长大于眼径,为眼径的1.2~1.8倍。眼小,上侧位,稍突出,在头的前半部。眼间隔宽而稍凹,大于眼径,其两侧眼上缘处具细弱骨质嵴。眼的后方无感觉管孔(C);眼的前下方横行感觉乳突线(L5)的端部其乳突排列呈团状或具分支;眼的后下方横行感觉乳突线(L6)与眼下纵行感觉乳突线(L7)一般相连(偶有不连个体)(图69A)。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圆形,具一短管,接近上唇;后鼻孔小,圆形,在眼的前方。口大,前位,斜裂。下颌突出。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中部下方或稍前。上、下颌齿细尖,多行,排列成绒毛状;犁骨和腭骨无齿。唇厚而发达。舌大,游离,前端圆形。鳃孔宽大,向头部腹面延伸达眼前缘或中部下方。前鳃盖骨后下缘光滑,无棘。峡部狭,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根。具假鳃。 体被栉鳞,腹部和胸鳍基部被圆鳞,鳃盖、颊部及项部均被小栉鳞,吻部和头的腹面无鳞。眼后头顶部鳞片排列正常,呈覆瓦状。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相距较远;第一背鳍的起点在胸鳍基底后上方,第一鳍棘短弱,第三、第四鳍棘最长,雄鱼的第三、第四鳍棘后端几乎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高于第一背鳍,基部较长,后部鳍条短,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和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的第四或第五鳍条下方。胸鳍宽圆,扇形,后端几乎伸过第一背鳍基底后端。左、右腹鳍相互靠近,不愈合成吸盘,末端远不达肛门。尾鳍圆形。 液浸标本的头、体为棕褐带青色,体侧具3~4个宽而不整齐的三角形黑色斑块。头侧及腹面有许多浅褐色及黑色相间的斑块及点纹。第一背鳍有一浅色斑块,其余各鳍为浅褐色,具多行暗色点纹。胸鳍基部的上、下方各具一长条状黑斑。尾鳍边缘白色,基底有时具2个黑色斑块。 |
生物学描述 | 中华沙塘鳢为淡水小型底层鱼类,生活于湖泊、江河和河沟的底部,喜栖息于杂草和碎石相混杂的浅水区。行动缓慢,游泳力较弱。摄食小鱼、小虾、水蚯蚓、摇蚊幼虫、水生昆虫和甲壳类。生殖期为4~6月、。分批产卵于蚌壳内。卵呈椭圆形,具黏性,黏附于巢穴的内壁上。雄鱼有守巢护卵的习性。生长快。个体虽小,但肉质鲜美,细嫩可口,属于上品鱼类。体长160~200mm。 |
分布信息 | 长江中、上游的江西、湖北、湖南及珠江水系的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以往曾有报道,暗色沙塘鳢(=中华沙塘鳢 Odontobutis sinensis)也分布于台湾(沈世杰,1984 a, b;邵广昭,1991; Yu, 1996),但经台湾鱼类学家十余年来的调查(李信彻,1993)及本文作者1995年在台湾各河、溪中采集,均未发现沙塘鳢。根据该鱼在内地的地理分布情况,似乎不可能见之于台湾,以往的报道可能有误。为中国特有种(endemic to China)。;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