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leuronect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鲽形目 |
科名 | Paralichthyidae |
科中文名 | 牙鲆科 |
学名 | Pseudorhombus ctenosquamis (Oshima, 1927) |
中文名 | 栉鳞斑鲆 |
引证 | Pseudorhombus ctenosquamis 陈兼善, 1956; Pseudorhombus ctenosquamis 李思忠, 1987; Pseudorhombus ctenosquamis Norman, 1934; Spinirhombus ctenosquamis Oshima, 1927; |
俗名 | 扁鱼; 栉鳞扁鱼(陈兼善,1956); |
形态描述 | 背鳍78;臀鳍59。侧线小孔85个。鳃耙4+10。 体长为体高2倍,为头长4.65倍;头长为吻长3.42倍,为上眼径3.42倍,为上颌长1.84倍,为侧线弯曲部高度的3.42倍,为此弯曲部长的1.2倍,为左胸鳍长的1.33倍,为左腹鳍长2.17倍。 体薄,背、腹缘弯度匀称。吻稍短;背缘凸形,在上眼前方有一凹刻。口强弧形;上颌伸达下眼瞳孔中央下方;上下颌前端约相等;下颌前端截形,下缘近似斜直线形,前部微凹,下缘前端附近及后端均呈钝角形。上颌左前方有4大牙,后方为一行小牙;右前方有10大牙。下颌左侧有6个稀大牙,右侧有16个尖牙。两眼邻近,眼间隔低骨嵴状;下眼较上眼位较前。鳃弓下肢鳃耙较密,细长形,端尖形。 有眼侧被栉鳞,无眼侧为圆鳞;奇鳍鳍条与上颌后端有鳞。侧线前部有一弯曲部;自鳃盖骨上端附近向前上方有一附枝,后转向下方到眼后缘。 背鳍始于无眼侧,始点与吻背缘凹刻相对;后部鳍条较高。臀鳍始点前方有一短棘(为第一间脉棘突出部分),伸向前下方;后部鳍条较长。左胸鳍较右胸鳍长,伸达侧线折弯处。腹鳍位置及大小左右对称,伸过臀鳍始点。尾鳍后端双截形,上下缘斜形,中部鳍条较长。 酒精浸存标本体左侧淡灰褐色,不规则地散布有中央较淡的暗色圆斑,侧线折弯处有一周缘环绕一圈小白点的暗色大圆斑;左腹鳍与奇鳍灰褐色,胸鳍与右腹鳍淡白色。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台湾省台南附近海区。当地名扁鱼。; 台湾省台南附近海区; |
分类学讨论 | 讨论 伍献文教授(1932)认为是桂皮斑鲆的异名,很可能。但陈兼善(1956,1969)、王以康(1958)及成庆泰(1963)三教授仍保留,尚待研究后确定。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鲽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