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leuronect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鲽形目 |
科名 | Paralichthyidae |
科中文名 | 牙鲆科 |
学名 | Pseudorhombus triocellatus (Bloch et Schneider), 1801 |
中文名 | 三眼斑鲆 |
引证 | Pseudorhombus triocellatus Weber & Beaufot, 1929; Pseudorhombus triocellatus Bleeker, 1866—1872; Pleuronectes triocellatus Bloch et Schneider, 1801; Pseudorhombus triocellatus Günther, 1862; Pseudorhombus triocellatus Norman, 1934; |
形态描述 | 背鳍65—70;臀鳍49—52;胸鳍(左)12—13;腹鳍ii-4;尾鳍17。侧线鳞63—69。鳃弓下肢鳃耙约23。 标本体长85—130毫米。体长为体高1.5—1.8倍,为头长3.3—3.5倍;头长为眼径3.3—4倍,为上颌长2.25—3.3倍,为最长背鳍条1.5倍,为最长左胸鳍条1.25—1.5倍。 体近卵圆形。头背缘在眼前方有时有一小凹刻。吻长约等眼径。两眼前缘前后相同,或下眼略前,上眼距头背缘约等眼径的1/4—1/3。上颌伸达眼中央下方或稍近。下颌不突出,头长约为其长的2倍。两颌牙微小,前方牙较大。鳃耙稍细长,第一鳃弓下肢鳃耙约23个。 有眼体侧(左)被栉鳞;无眼侧为圆鳞而前端及背、臀鳍基附近为栉鳞。侧线颞上枝伸达第10—13背鳍条。 背鳍始于体无眼侧前鼻孔上方或稍前方,距眼约等眼径1/3;前方鳍条突出,游离,第一鳍条最长。第一间脉棘有时在臀鳍前方突出。有眼侧胸鳍尖刀状,中央5鳍条分枝。左腹鳍后4鳍条分枝。尾鳍后端圆形或双截形。尾柄高为尾柄长3—3.5倍。 体左侧淡褐色;有3个大眼状暗色斑,一斑位侧线直线部后1/3处,2个位直线部前1/3上下,分布呈三角形;另外还有不清晰的暗色斑及花纹;有时尚有白斑散布;奇鳍有暗色斑纹。 |
生物学描述 | 为热带近海底层鱼,体长可达203.3毫米。 |
分布信息 | 西达印度半岛东侧,东南达摩鹿加群岛等处。 ; 在中国仅Weber et Beaufort (1929)有过一次可疑的记录(香港)?王以康(1958)记录过此鱼名而无分布地址,南沙群岛可能有分布。分布西达印度半岛东侧,东南达摩鹿加群岛等处。 ;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鲽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