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leuronect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鲽形目 |
科名 | Pleuronectidae |
科中文名 | 鲽科 |
学名 | Cleisthenes herzensteini (Schmidt), 1904 |
中文名 | 高眼鲽 |
引证 | Cleisthenes pinetorum Fowler, 1933; Cleisthenes herzensteini Hubbs, 1915; Hippoglossoides herzensteini Schmidt, 1904; Protopsetta herzensteini Jordan et Starks, 1907; Cleisthenes pinetorum herzensteini Mito, 1963; Cleisthenes pinetorum Wu(伍献文), 1932; Cleisthenes herzensteini Norman, 1934; Cleisthenes pinetorum Wang(王以康), 1933; |
俗名 | 长脖; 高眼; 赫氏高眼鲽(王以康,1958); 小长脖(黄渤海沿岸); |
形态描述 | 背鳍70—76;臀鳍54—58;胸鳍11;腹鳍ii-4;尾鳍18。侧线鳞77—85;鳃耙6—8+16—20。椎骨11+29。体长为体高2.4—2.8倍,为头长3.6—4.1倍。头长为吻长4.4—5.9倍,为眼径4.1—4.7倍,为眼间隔8.1—14.5倍,为右上颌长2.7—3.2倍,为背鳍条长1.9—2.4倍,为右胸鳍长1.7—2.4倍,为右腹鳍长2.7—3.6倍,为尾鳍长1.2—1.6倍,为尾柄长2.4—2.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1.3倍。 体长椭圆形,很侧扁,以体长前1/4处体最高。尾柄较细长。头高大于头长,无棘突。吻钝,较眼稍短。两眼位右侧;上眼位很高,越过头背中线,自左侧尚能看到其一部;下眼前缘较上眼略前。眼间隔平坦,自下眼前上缘向后上方有一低稜连侧线。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短管状且后缘有一皮膜突起;右鼻孔位眼间隔前方吻侧;左鼻孔位较高,位上眼上半部前方。口中等大,前位,左右对称。上颌约达下眼中央下方。下颌联合下方突起状。牙尖小,上颌牙一行,下颌牙有时交错排列呈2行。舌窄长,游离。鳃孔大,上端达侧线稍下方。鳃峡后端位下眼略后下方。鳃盖膜互连。鳃耙细长约等鳃丝,无小刺。肛门距臀鳍较距腹鳍基稍近。生殖突位肛门后缘,微偏右侧。鳞小,不易脱落;头体右侧大部为栉鳞,两颌及胸鳍无鳞,眼间隔及其他鳍均有鳞;左侧大部为圆鳞,后部及边缘少数鳞有1—4栉刺。左右侧线近直线形,无颞上枝而有眼下枝。背鳍始于上眼后半部稍左侧;约第30—44鳍条最长,后端鳍条最细短。臀鳍始于胸鳍基稍后下方,形似背鳍,无分枝鳍条。第一间脉棘突出于臀鳍前方。右胸鳍小刀状,中部6—7鳍条分枝,第4鳍条最长;左胸鳍圆形,长约等右胸鳍2/3。腹鳍基短,近似对称;喉位,距鳃峡后端等于距臀鳍;第3鳍条最长,伸过肛门而不达臀鳍,后4鳍条分枝。尾鳍后端截形略圆凸;中央12鳍条分枝。头体右侧黄灰褐色,无明显斑纹;鳍灰黄色,奇鳍外缘较暗。体左侧白色;偶鳍淡黄色,奇鳍也较淡。胃粗大,弯弧状。肠粗短,有2环弯,长约等体长1/3。幽门盲囊粗大,左右各2个,后方一个。左肝叶很大,右肝叶小。卵巢长三角形,体长217.5毫米时(1963,Ⅻ,18;青岛)伸达第12脉棘下端。体腔膜右侧黑褐色,左侧白色。腹椎肾脉突发达,肋骨细弱。前部尾椎横突发达。第一髓棘较短,第2—3髓棘板状。第一间脉棘粗长弧状,连粗大的第一脉棘。尾杆骨上部连尾下骨4+5,下部连尾下骨2+3,上下各由5骨片合成;尾下骨1及6各有2骨片,尾上骨一片。尾舌骨钝钩状,轴细长,钩短。下咽骨长形,前端略相连。咽牙尖锥形,上咽牙均一行,下咽牙2行。 |
生物学描述 | 为太平洋西北部冷温性浅海底层中小型鱼。最大体长达400毫米以上,一般不及270毫米。主要以棘皮动物萨氏真蛇尾及鳀鱼、玉筋鱼、鰕虎鱼、泥螺等为食,也食太平洋磷虾、脊腹褐虾、日本壳蛞蝓等,冬季为摄食盛期,秋季摄食量低(林福申、姚德,1965)。成年雌鱼常自体外能看到卵巢处较暗。水温14.2—17℃时产出卵卵径0.87—0.92毫米,无油球,自受精到孵化约需90小时,刚孵出仔鱼全长3.02毫米,肛门位卵黄后缘;孵出4日全长3.55毫米,卵黄耗尽,口张开(Mito,1963)。体长200—290毫米时怀卵量约为30—110万粒。在黄海最小性成熟雄鱼约为2龄,雌鱼3龄。据解剖青岛体长217.5毫米的标本卵巢为Ⅲ—Ⅳ期,卵大小不等,最大卵径0.3毫米;石岛体长270毫米(1957,Ⅲ,22),连云港西连岛体长186.5毫米(1953,Ⅳ,13)及烟台体长170.5毫米(1953,Ⅶ,24)雌鱼,卵巢均为Ⅴ期,易分散,最大卵径0.5833毫米;3月下旬到6月下旬为产卵期。约3月开始向近岸产卵洄游。产卵后分散索食,秋末冬初返越冬场。一周龄小鱼体长约45—64.9毫米,此时眼较大,头长为眼径3.1—3.6倍,尾鳍尖形,体腔壁半透明。黄海的主要越冬区(图Ⅱ-57-2)1月约位北纬34°—39°及东经121°45′—124°,水深70—80米,底层水温8°—9℃,底质为粘土软泥、粉沙粘土软泥及细粉沙等海区。鱼群最大密度达119.4—140.5公斤/小时(拖网)。2月鱼群栖息地水温最低为6°—8℃。3月开始部分去水深50—60米海区,4月局部游往浅海,4月下旬到5月中旬为主要产卵期,在鸭绿江口外、海洋岛附近、石岛东南、乳山附近、山东半岛南岸、连云港外海、渤海海峡、渤海中部及辽东湾南部都有生殖鱼群,尤以海洋岛附近鱼群最密(图Ⅱ-57-3)。产卵场底质为粗粉沙和细粉沙,底层水温为7°—10℃。产卵后分散于水深30—60米海区索食(图Ⅱ-57-4)。7—8月因表层与浅海水温最高,鱼群略游向深水。渤海鱼群10月出现于渤海海峡,10—11月同黄海鱼群渐游往深水。12月黄海鱼群大致分2群,一群位北纬34°—37°,另一群位北纬38°—39°,后随黄海北部水温继续下降而两群渐混合,返越冬区(林景祺,1965)。 高眼鲽据文献记载在海参崴外海冬季不索食,能忍耐略高于0℃的低温(据 Schmidt,1940年著,李思忠,1958 译:鱼类的洄游)。 |
分布信息 | 北达朝鲜、日本及俄罗斯库页岛等。 ; 近缘种有松岛高眼鲽(Cleisthenes pinetorum Jordan et Starks):第一鳃弓下肢鳃耙10—27个,侧线鳞75—91个,分布于金华山、松岛湾等处。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内的两个亚种,松岛高眼鲽为指名亚种。王以康(1958)等认为2种应分立,并称我国均产。 ; 浙江大陈岛到鸭绿江口等海区,黄渤海最多;;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12尾;体长118—235.2毫米;采自大连、烟台、青岛等。 |
经济价值 | 此鱼在黄海产量较大,约占鲆鲽类的70%,为冬季与春季机轮底拖网渔业主要对象之一。陈大刚(1980)报道自山东石岛黄海曾得一尾体长183毫米的雌性3龄反常个体,眼位左侧,左侧体色、胸鳍及鳞亦反常,肝脏位偏右侧而胃肠偏左侧,但右眼视神经仍位视神经交叉腹侧。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鲽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