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leuronect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鲽形目 |
科名 | Pleuronectidae |
科中文名 | 鲽科 |
学名 | PIatichthys stellatus (Pallas), 1787 |
中文名 | 星突江鲽 |
引证 | Platichthys stellatus Norman, 1934; Pleuronectes stellatus Pallas, 1787; |
俗名 | 棘鲽(陈兼善,1969); 江鲽(脊椎动物名称,1955); 鹰斑鲽(杜亚泉等,1932); |
形态描述 | 体长180毫米为体高1.8倍,为头长2.9倍。头长为吻长5倍,为眼径5倍。 头体长椭圆形,中部最高。尾柄高略大于长。头背缘在上眼前上方略凹。两眼在美国西岸俄勒冈州约50.8%位头右侧,在亚洲东北沿岸均位头左侧,上眼较下眼位略后。眼间隔窄嵴状,常有骨质突起,宽不及眼径1/2;此骨嵴止于鳃盖部上方。口前位。有眼侧上颌约达眼前半部下方。两颌牙门齿状,有眼侧上颌牙16—18个,盲侧22—24个;有眼侧下颌牙18—22个,盲侧24—25个。左右下咽骨长为宽3.2—3.3倍,前半部已愈合,后半部叉状;有锥状牙数行,后缘一行牙较密较高。前鳃盖骨后缘显露而不游离。 两侧鳞大部为骨质突起状,散于头体各处,沿背、臀鳍基各一纵行突起较大,只在体后半部有埋入皮内的小圆鳞。侧线近直线形,无显著弧状弯曲部,颞上枝约达第4—5背鳍条基附近。 背鳍约始于上眼瞳孔前缘上方和稍偏无眼侧,中部稍后鳍条最长,后端鳍条最短。臀鳍始于胸鳍基后下方附近,中央稍前鳍条最长。背、臀鳍条均不分枝。第一间脉棘突出于臀鳍前方。有眼侧胸鳍中央6—8鳍条分枝,第3—4鳍条最长;无眼侧胸鳍圆形,较短。腹鳍基短,对称,始于胸鳍基前下方。尾鳍后端截形,中部14鳍条分枝。 头体有眼侧雌鱼为黑褐色,骨质突起白色,胸鳍黑褐色;腹鳍灰白;背、臀鳍大部黄色,边缘白色,有4—7个条状黑褐斑;尾鳍灰白色,亦有黑条状斑;无眼侧头体及鳍白色,奇鳍有黑条状斑。雄鱼有眼侧淡紫红色,骨质突起淡蓝白色;背、臀鳍黄色,有5—8个黑条状斑;胸鳍与尾鳍淡紫红色,尾鳍有黑条状斑;腹鳍黄色;无眼侧体淡黄或白色,骨质突起微紫(体色依桧山义夫等,1961,日本水产鱼谱)。 |
生物学描述 | 为北太平洋北部近海鱼类,亦进入淡水区。在亚洲沿岸体长可达540毫米,重2—4公斤;在美洲可达6—9公斤。沿黑龙江达庙街,也可到图们江与绥芬河。卵灰橘黄色,无油球,卵径0.97—1.01毫米,在北海道西侧石狩湾2—3月产卵,水温2—5.4℃时孵化需353小时;10.5℃时需110小时。刚孵出仔鱼全长2.58—336毫米,肛门接卵黄后缘,肌节约40个。孵化8日后全长4.1—4.52毫米口张开;16日后卵黄耗尽(依 Mito,1963)。在加拿大沿岸于晚冬到春初产卵。 |
分布信息 | 吉林省珲春县防川大队图们江(依张玉玲同志,1977年夏访问),台湾大学有一标本而无采集地; ; 北达日本、俄罗斯、加拿大及美国太平洋沿岸。;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鲽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