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leuronect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鲽形目 |
科名 | Soleidae |
科中文名 | 鰨科 |
学名 | Aesopia cornuta Kaup, 1858 |
中文名 | 角鰨 |
引证 | Coryphaesopia cornuta Smith, 1953; Synaptura cornuta Punpoka, 1964; |
俗名 | 狗舌; 角牛舌(杜亚泉等,1932); 角鰨沙(陈兼善,1956,1969); 羽条鰨(王以康,1958); |
形态描述 | 背鳍70一79;臀鳍60—67;胸鳍12一14;腹鳍4;尾鳍16。侧线鳞6+94—100;鳃耙0+5。椎骨9+38;鳃膜骨条7。体长为体高2.6—3.1倍,为头长5.4—6倍。头长为吻长4.2—5倍,为眼径4.2—5.8倍,为眼间隔5.1—7.3倍,为背鳍条长1.2一14倍,为右胸鳍长5—6.5倍,为右腹鳍长3.1—3.9倍,为尾鳍长0.9—1.2倍。体长舌状,很侧扁。头短高,前端钝圆。吻钝短。两眼位头右侧,上眼前缘较下眼前缘略前。眼间隔无鳞。右侧前鼻孔长管状,位下眼正前和吻中央后方;后鼻孔周缘微凸,位下眼前缘凹内。左侧前鼻孔位上颌中部上缘附近;后鼻孔位上颌后端正上方,显著较高;均短管状,相距较远。口歪、小,前位;左侧下颌较宽厚;右口角略不达下眼中央。两颌 仅左侧有小细牙。唇左侧有纵褶。鳃孔上端较下眼下缘低。鳃耙很微小。鳃丝发达。无假鳃。生殖突位肛门与臀鳍间,微偏右侧,不连腹、臀鳍。 头体两侧被小栉鳞,刺细弱,手摸似圆鳞,奇鳍两侧有小鳞;头左侧前方有些鳞绒毛状。两侧侧线侧中位;头右侧有圆弧状颞上枝约达背鳍始点附近;左侧有颞上枝、前鳃盖枝及下颌鳃盖枝。背鳍始于上眼前上方吻缘;第一鳍条粗长突出且有小突起,头长为其长1.2—1.6倍;其他鳍条上端微分枝,后方鳍条最长。臀鳍始于鳃孔后端下方,形似背鳍。两胸鳍为短宽 膜状,上缘连鳃盖膜,鳍条细弱。左右腹鳍近似对称,右腹鳍第2鳍条最长。尾鳍完全连背、臀鳍。头体右侧淡黄褐色,约有14条棕褐色横带状宽纹,前3纹位头部,横带纹上下端伸入背、臀鳍;有些标本横带纹前后缘较暗,中央略淡;鳍淡黄褐色;奇鳍外缘第一背鳍条淡黄白色,稍内常暗褐色;尾鳍中后部黑褐色,有黄斑。左侧头体及胸鳍淡黄白色;奇鳍基端淡黄色,向外渐为黑褐色。肠胃前部黑褐色,后有25个环弯,较体长稍长,约达第9—10脉棘右侧。左肝很大,达第2—3脉棘;右肝很小。胆椭圆形,淡黄色。腹腔膜黑色,鳃腔膜灰褐。白马井体长149.7毫米雌鱼(1973,V,18)卵巢为Ⅳ期阶段,黄色;右卵巢前后端尖形,后端约达第23—24脉棘右侧。腹椎均有髓棘,后6腹椎有尖长肾脉棘,最后肾脉棘长为第一脉棘3/5。尾舌骨钩状,轴粗长,钩为轴长1/3。尾下骨6条,尾下骨2+3与尾杆骨已愈合。 |
生物学描述 | 为暖水性中小型浅海底栖鱼,大者体长达192.5毫米,喜生活于多泥沙底海区。上述白马井标本卵大小不等,最大卵径为1.175毫米,怀卵约8485粒。据Mito(1963)报道在富罔(1952,Ⅷ,21;水温27℃)及土土吕冲(1956,Ⅵ,24;水温23℃)曾采得浮性卵,卵径1.45—1.6毫米;卵膜有径为0.14一0.24毫米的黾甲状纹,沿卵赤道线一周约有12个;油球约90—100个,球径0.03一0.06毫米,散在胚体另侧卵黄表面;胚孔闭后在胚 体与卵黄上显现点状黑色素及黄色素。此后在水温23—27℃条件下,22小时后即孵出;孵出孔不整齐,初孵出仔鱼全长4.31毫米;卵黄大,肛门位其后缘,胸鳍出现;卵黄、体侧及鳍膜散有黄色素;黑色素卵黄上较少,在体侧大致分为背、腹两部分,自头部达尾端,背、腹侧鳍膜主要位于边缘,肌节14+33个。一日后卵黄吸收约一半,胸鳍变大;黄色素群沿鳍膜边缘在背鳍有4群,腹面3群。2日后卵黄大致起尽,口张开。3日后开始摄食,消化管自腹部显著凸出。11—12日后体由鲜黄色很快变为污黄色,鱼亦由在水下层垂直游泳姿势,变为侧卧水底游泳。12日后体全长9.2毫米。左眼始上移,自头右侧已可看到。背鳍77,臀鳍66,尾鳍16,偶鳍尚未出现鳍条。奇鳍边缘有黄色素,其他部分有黑色素及黄色素。无眼侧与有眼侧色素尚无大差别。 |
分布信息 | 西到印度半岛东岸、南非(德班),南到泰国,北达日本南部。 ; 海南、广西、广东、福建南部及台湾等海区;;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10尾;体长108一177毫米;采自广东汕尾,海南清澜港、三亚、莺歌海及白马井。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鲽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