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Scorpaen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鲉形目 |
科名 | Scorpaenidae |
科中文名 | 鲉科 |
学名 | Pteroinae Pterois russelli Bennett, 1831 |
中文名 | 肩斑蓑鲉 |
引证 | Pterois russelli Bennett.1831:Proc.Zool.Soc.,Lond.,1:128;Li.1962:Fish.S.China Sea:855~866,fig. 688;Chu et Jin.1963:Fish.E.China Sea:459~460,fig.346;Chen.1981:Quart.J.Taiwan Mus., 34(1.2):48; |
俗名 | 勒氏蓑鲉;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10尾,采自葫芦岛、北海、涠洲岛、干冲、三亚、唐家湾、莺哥海;并 依陈乐才(1981)标本,采自基隆、大溪、东港。 背鳍ⅩⅢ-11~13;臀鳍Ⅲ-7~8;胸鳍Ⅰ-5;尾鳍18~20。侧线鳞(见图公式22)纵列鳞75~80。鳃耙4~5+9~12。椎骨24。幽门盲囊3。 体长为体高2.4~3.2倍;为体宽4.7~5.7倍;为头长3.0倍;为腹鳍起点至臀鳍3倍。 头长为吻长2.1~2.4倍;为眼径4~4.6倍;为眼间隔5倍;为眼后头长1.5倍;为上颌长 2.3倍;为尾柄长1.8~2.4倍;为尾柄高3~4.2倍;为背鳍第一鳍棘2.7倍、第二至第四 鳍棘1.5倍、第五至第七鳍棘1.4倍、第八鳍棘1.6倍、最后鳍棘3.1倍、倒数第二鳍棘 2.3倍、倒数第三鳍棘2.3倍、最长鳍条1.4倍;为胸鳍长0.4倍、基底宽2.9倍;为腹鳍 长0.92倍、鳍棘2.3倍;为尾鳍长0.8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5倍。颜角前段33度,后 段30度。 体中长,侧扁,长椭圆形,背、腹圆浅弧形;尾部向后渐狭小;躯干前部背缘较高, 腹鳍基部上方体最高,躯干略短于尾长;尾柄低长,尾柄长为尾柄高2倍。头中大,侧 扁,背缘低斜,向后渐高,腹缘浅弧形。吻较狭长,略小于眼径2倍。鼻孔2个,靠近; 前鼻孔较小,位于眼与吻端中央;后鼻孔较大,距眼大于距前鼻孔。眼较小,圆形,上 侧位,眼球高达头背缘,距吻端略近于距鳃盖后缘。眼间隔狭而凹入,等于或小于眼径。 口中大,端位,口裂长为头长2/5,呈50度斜裂。下颌比上颌略长,前端具1向下骨突。 上颌前端凹入。上颌骨伸达眼前部下方,后端宽圆。上唇薄,下唇侧面肥厚。上下颌及 犁骨具细牙,腭骨无牙,左右犁骨牙群相连,呈“人”字形。舌厚,端尖,游离。鳃孔 宽大,前下端伸达眼稍前下方;第四鳃弓后方具1裂孔。鳃盖膜左右分离,不连于峡部。 鳃盖条7,前3条细小,后4条基部平扁宽大。鳃耙较粗短,上端有细刺,最长鳃耙长 为鳃丝2/3~3/4;鳃丝长为眼径1/2。假鳃发达。 鼻棘1个,小而尖,单尖,向后上,位于前鼻孔里侧。吻侧眼前具1眶前骨,眼下 方具第一和第二眶下骨,无第三、第四和第五眶下骨。眶前骨宽大;外侧具辐射状棱, 下缘具2棘。第一和第二眶下骨均宽短,眶下棱显著,具2~3小棘;第二眶下骨伸达前 鳃盖骨上缘。眶前骨具5辐射状感觉管,后枝经第一眶下骨终止于第二眶下骨后部。前 鳃盖骨具3~4棘,三角形,中等大小,辐射状排列,无副棘,上棘较大。鳃盖骨具1扁 形钝棘,棘前无棱。下鳃盖骨和间鳃盖骨无棘。颅骨棘较短小。侧筛骨光滑,具1眼前 棘,微小。额骨光滑,眶上棱高凸,眼上棘微小,眼后棘较宽大;无鼓棘;眼间具1对 低长额棱,无额棘,额棱间沟浅。顶骨光滑,顶棱高凸,具顶棘和颈棘各1个。顶棘大, 眼后至侧线前端具蝶耳棘1~2个,微小;翼耳棘1个,细小;后颞颥棘1个,细小;肩 胛棘1个,低平。无肱棘。前颌骨突高大,吻背后部横凹,眼间隔凹入,眼间隔后方无 顶枕窝,头部无其他凹洼。吻端具细尖皮须1对;鼻孔后缘具1尖形皮瓣;眶前骨下缘 具2皮瓣,前者尖小,后者较长大;眼上棘具1尖长皮瓣,约与眼径等长或较短或无皮 瓣;前鳃盖骨边缘具3皮须。上下颌、眼后棘、眶下棱、顶棘、颈棘、颊部、侧线和体 侧以及鳍上均无明显皮瓣。 鳞小,圆鳞。上下颌和吻部无鳞。顶枕部及眼间隔鳞微小。胸鳍和尾鳍基部具细鳞。 背鳍、臀鳍和腹鳍一般无鳞。侧线上侧位,浅弧形,后部平直,行于尾柄中央,伸达尾鳍基底。侧线管狭长。体侧鳞片略呈方形。中心点中位。前区长约为后区长2.5倍,前 区和侧区具辐射沟9~12条,无后辐射沟。环片较稀少。前环片和后环片相等密列。后 环片连续,较疏列。 背鳍起点位于鳃孔上角前上方,鳍棘部长约为鳍条部2倍,其间具1缺刻;第一和 最后2鳍棘较短,约等长;第四至第七鳍棘最长,等于或稍大于头长,小于或大于体高; 鳍棘膜深裂,仅基部相连;鳍条短于鳍棘,伸越尾鳍基底。臀鳍起点位于背鳍第一和第 二鳍条下方,鳍长短于背鳍鳍条部;第一鳍棘最短;第二鳍棘较长;第三鳍棘最长,约 为第一鳍条1/2;第三至第四鳍条最长,约与头等长,与背鳍最长鳍条等长。胸鳍很长 大,下侧位,伸越尾鳍基部;第四至第六鳍条最长,体长为其长1.1~1.4倍,鳍条均不 分枝,鳍条膜深裂。腹鳍胸位,伸越臀鳍起点上方;鳍棘约为第一鳍条1/2;第二至第 三鳍条最长,头长为其长0.8~0.9倍。尾鳍长椭圆形,大于头长,约等于体高,与腹鳍 约等长。 体腔中大;腹膜白色。胃囊状。肠短于体长,盘曲2次。幽门盲囊大,3个。椎骨 24。鳔大,狭长,前端宽圆,后端狭圆;2室,前室长约为后室2倍;背面具数对短小 韧带突起;外肌带狭长,伸达鳔近后端,无韧带突起。 体红色,具条纹和斑点。眼上缘至口侧中部具1黑色斜纹,眼间隔和头背具1黑色 纵纹,吻部具数条黑色纵纹,头侧具7~8条辐射状条纹;头部具横纹,以眼前缘、眼中 央、眼后缘及顶棘处较为宽大;眼上棘皮瓣黑色。体侧约具20~21条宽狭相间横纹。腹 鳍前半部具4~5横行黑色斑点及一些黄色斑点;胸鳍具黑色斑点,基部上方具1黑色斑 点;背鳍鳍条部、臀鳍和尾鳍无斑点。 |
生物学描述 | 暖水性海洋鱼类,中小型,体长约200~300mm。胸鳍宽大如翼,能舒展各鳍在水中 翔游,其眶下骨链和鳃盖器均较宽薄,以减轻重量,适应漂游性行动。背鳍鳍棘高大, 具毒腺,毒性猛烈。当敌害靠近时,即竖起棘刺侧身攻击,被刺伤即产生急性剧痛, 严重者肢体麻痹、呼吸困难、惊厥以至死亡。刺伤事故一般由于掏摸鱼虾或处理渔货 时误触所致。栖息于岩礁或珊瑚礁附近水域,以甲壳动物等为食。活动范围小,无远 距离洄游习性。卵生。数量少,一般为拖网所兼捕。因其体色艳丽,姿态优美,为海水 观赏鱼类。 |
分布信息 | 中国分布于南海;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非洲东部和大洋洲、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和夏 威夷群岛等地; |
分类学讨论 | 本种的眶下骨减少至3块,第三、第四和第五眶下骨消失;眶前骨宽大,外侧具辐 射状棱,下缘具2棘;眶下棱有2~3棘;前鳃盖骨棘减少至3~4棘;鳃盖骨棘减少至1 棘;胸鳍甚长大,鳍条均不分枝;背鳍鳍棘高大深裂;颅骨具13棱和棘,额棘、鼓棘、 中筛棘和肱棘消失。背鳍鳍棘高大深裂,与新平鲉近似。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鲉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