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Scorpaen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鲉形目 |
科名 | Scorpaenidae |
科中文名 | 鲉科 |
学名 | Sebastes thompsoni Jordan et Hubbs, 1925 |
中文名 | 五带平鲉 |
引证 | Sebastes(Sebastosomus)thompson Jordan et Hubbs, 1925; Sebastes(Mebarus)thompsoni Matsubara, 1943; Sebastodes joyneri Jordan et Starks, 1904; Sebastes(Mebarus)thompsoni Jin, 1987; |
俗名 | 汤氏平鲉(金鑫波);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1尾;体长200mm;采自黄海。 背鳍ⅩⅢ-14~15;臀鳍Ⅲ-7;胸鳍15~17;腹鳍Ⅰ-5;尾鳍20(5+10+5)。侧线鳞52~56。椎骨26。幽门盲囊8~12. 体长为体高3.1倍;为头长3.3倍;为腹鳍起点至臀鳍6.5倍。头长为吻长5倍;为眼径3.1倍;为眼间隔2.8倍;为眼后头长1.9倍;为上颌长2.9倍;为背鳍第一鳍棘4倍、第二鳍棘3.7倍、第三鳍棘3倍、第四和第五鳍棘3.2倍、第八鳍棘3.7倍、最后鳍棘4.7倍、倒数第二鳍棘4.7倍、最长鳍条5.2倍;为臀鳍第一鳍棘4.7倍、第二鳍棘3倍、第三鳍棘3倍、最长鳍条3倍;为胸鳍长1.3倍、基底宽3.6倍;为腹鳍长1.7倍、鳍棘长2倍;为尾鳍长5倍;为尾柄长2.3倍、尾柄高3.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3倍。颜角前段30度、后段为20度。 体中长,较低,侧扁,长椭圆形,背缘弧形;腹缘浅弧形躯干前半部稍高,向后渐狭小;腹鳍基部上方体最高,躯干长略短于尾长;尾柄低长,较侧扁,尾柄长为尾柄高1.3倍。头略小,侧扁,头背缘前段稍陡,后段稍低斜。吻短,圆钝,吻长为眼后头长2/5。鼻孔2个,约等大,前鼻孔距眼近于距吻端,后鼻孔位于眼稍前。眼中大,圆形,上侧位,靠近头背缘。眼间隔宽平,略小于眼径。口中大,上端位,前端水平线位于头侧上1/3处,呈45度斜裂。下颌明显突出,前端具1向下骨突;上颌骨伸达眼中部下方,后部宽大,后缘截形。上下唇颇肥厚。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具细牙,犁骨牙群左右相连,呈“人”字形。舌端尖圆,游离。鳃孔宽大,上端无卷孔。第四鳃弓后无裂孔。鳃盖膜左右分离,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前3条细小,基部不扩大,第四条基部扩大不明显,后3条基部平扁扩大。鳃耙细长。假鳃发达。鼻棘1个,低而强,单尖,向后上,位于前鼻孔里侧。眼前吻侧具1眶前骨,眼下方具第一和第二眶下骨,眼后方具第 三、第四和第五眶下骨。眶前骨颇小,外侧无棱和棘,上缘具1向后骨突,下缘具2棘,后棘略长。第一眶下骨细狭,宽约为长1/4,约与眶前骨等长。第二眶下骨较宽短,宽约为长1/3,长约为眶前骨1.5倍,眶下骨突较宽短,不伸达前鳃盖骨上缘,短于第三和第四眶下骨合长。第三眶下骨细狭,下端连于第二眶下骨。第四眶下骨较狭长。第五眶下骨短小,下端游离。眶前骨具5辐射状感觉管,后枝经第一眶下骨伸达第二眶下骨中部,向上通过第三、第四和第五眶下骨。前鳃盖骨具5棘,辐射状排列,无副棘,第一棘最短小,第二棘最尖长,第三棘尖长略短,第四和第五棘较短小。鳃盖骨具2棘,尖长,上下又向排列。下鳃盖骨和间鳃盖骨无棘。有肱棘。侧筛骨光滑,具1眼前棘。额骨光滑;眶上棱不明显;无眼上棘和眼后棘;眼后无鼓棘;眼间额棱不明显,无额棘。顶骨光滑,顶棱不明显,无棘。眼后无蝶耳棘和翼耳棘,后颞颥棘上下各1个,肩胛棘1个。吻背后部无明显横沟;眼间隔不凹入,后方无顶枕窝;头部无其他凹洼。前鼻孔具1皮质短管,头体其他部位无皮瓣。 鳞较小,栉鳞,覆瓦状排列;鳞间具细小副鳞;胸部和腹部鳞细小,鳃盖部鳞稍大。吻部、上下颌、头顶、眼间隔、颊部、鳃盖骨、间鳃盖骨和鳃盖条部均具细鳞。背鳍、臀鳍、胸鳍和尾鳍等鳍的基部具细鳞;腹鳍无鳞。侧线上侧位,浅弧形,与背缘平行,后部平直,行于尾柄中央,伸达尾鳍基底。体侧鳞片方形,前侧角略呈三角形,前缘截形,波曲,中心点后位,前区长为后区长4~4.5倍,后区宽约为后区长6倍,前辐射沟7~10条,后辐射沟40~50条,后环片基底几横行分化为块状,三角形突起,后行形成 小棘。 背鳍起点位于鳃盖骨上棘上方,鳍棘部长短于鳍条部2倍,中间有1浅缺刻,鳍棘膜凹入,最后鳍条膜连于尾柄;鳍棘较多,具13鳍棘,前2鳍棘较靠近;第一鳍棘较短小,约与最后2鳍棘等长,第四至第七鳍棘最长,约与眼径等长,向前、后鳍棘渐短小。臀鳍起点位于背鳍第二鳍条下方,短于背鳍鳍条部,第一鳍棘较短小,第二和第三鳍棘颇细长,约等长,短于最长鳍条,约与眼径等长。胸鳍中大,下侧位,椭圆形,远未伸达臀鳍上方,鳍条分枝和不分枝,下部不分枝鳍条不明显粗厚,鳍膜凹入。腹鳍中大,胸位,略短于胸鳍,第一鳍条最长,略短于鳍棘,最后鳍条膜连于体壁。尾鳍后缘浅凹, 约与胸鳍等长。 体腔大,腹膜白色。胃大,椭圆形。肠较粗短,盘曲2次。肝2叶。幽门盲囊细长,盲管状,伸越胃后端。椎骨26。鳔长椭圆形,2室,前室较狭长,后室短小,前室长约为后室2.5倍;背面有数对短小韧带突起;鳔外肌带狭长,肌肉部与韧带部约等长,后端有3细长韧带突起。 体褐黄色,具褐色斑纹。背侧有5横纹,分别位于头后部,背鳍第六至第八鳍棘,最后2鳍棘,鳍条部中央和尾柄。头部斑纹伸达鳃盖上部,体侧横纹向下伸越侧线。 |
生物学描述 | 冷水性海洋鱼类,体长达300mm左右。栖息于近海底层岩礁和泥沙底地域。体亚流线形,各鳍正常,眶下骨细弱,棘和棱不发达,适于自由游泳。摄食甲壳动物和小鱼等。幼小个体活动偏于近岸,大型个体偏于深水急流处活动,水深达100m。无远距离洄游习性。生殖期在春夏季,卵胎生。仔鱼产出便会游泳,不久即摄食。一般2~3龄鱼达到性成熟。捕捞多用钩钓和网捕。为近海增殖和人工养殖对象。为1刺毒鱼类,被刺创口红肿、疼痛。 |
分布信息 | 北太平洋西北部产于渤海、黄海以及朝鲜半岛西南岸和日本北部;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鲉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