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Scorpaen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鲉形目 |
科名 | Scorpaenidae |
科中文名 | 鲉科 |
学名 | Sebastes pachycepalus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3) |
中文名 | 厚头平鲉 |
引证 | Sebastes pachycepalus Temminck et Schlegel.1843:Pisces,Siebold’s Fauna Japonica:47,Pl.20,fig.3; Jin.1987:Syst.Synop.Chinese Fish.,463.; Sebastes(Murasoius)pachycepalus ; Sebastichthys pachycepalus Jordan et Starks(Pars).1904:Proc.U.S.Natn.Mus.,27(1351):117; Sebastichthys(Pteropodus)latus Matsubara.1934:J.Imp.Fish.Inst.,30(3):208.;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3尾;体长192~200mm;采自大连、烟台、青岛。 背鳍ⅩⅢ~ⅩⅣ-11~13;臀鳍Ⅲ-6~7;胸鳍18~20;腹鳍I-5;尾17(3+11+3)。侧 线鳞3O~34。椎骨26~27。鳃耙20~25。幽门盲囊9~12。 体长为头长2.4~2.5倍;为体高2.4~2.6倍;为腹鳍起点至臀鳍2.2~3.5倍。头长为 吻长3.9~4.0倍;为眼径4~5倍;为眼间隔6.7~7.8倍;为眼后头长1.7~1.9倍;为尾柄长2.6~3.0倍;为尾柄高3~3.6倍;为背鳍第一鳍棘8倍、第二鳍棘5倍、第三鳍棘3.6倍、第四鳍棘3~3.3倍、第五鳍棘3.4倍、第六鳍棘2.7~2.9倍、第九鳍棘3倍、倒数第二鳍棘3.7~4.5倍、最后鳍棘3.5~4倍、最长鳍条2.4~2.6倍;为臀鳍第一鳍棘5~6倍、第二鳍棘2.7~3倍、第三鳍棘2.8~3.8倍、最长鳍条(第二鳍条)2~2.5倍;为胸鳍长1.4~1.6倍;为腹鳍长1.8~2.0倍;为鳍棘3~3.5倍;为尾鳍长1.7~2.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2倍。颜角前段47度,颜角后段26度。 体中长,稍高,侧扁,长椭圆形;背缘浅弧形,腹缘浅凹形;尾部向后狭小。头颇大, 侧扁,鼻区至吻端圆凸,鼻区至枕骨部低斜,头部腹缘浅弧形。吻中长,圆钝,吻长为 眼后头长2/5。鼻孔2个,前鼻孔大,距吻端远于距眼,后鼻孔小,位于眼前上角。眼 颇大,圆形,近吻端,眼球高达头背缘。眼间隔深凹,略小于眼径。口中大,上端位,口裂前端水平线位于头侧上1/3处,呈22度斜裂。口裂长约为头长1/3。上颌比下颌略 长,前端凹入。上颌骨伸达眼后缘下方,后部稍宽大,后缘斜圆;下颌前端无向下骨突 或不明显。上下唇颇肥厚。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具细牙,犁骨牙群左右相连,呈“人”字形。舌端尖圆,游离。鳃孔宽大,上端无卷孔;第四鳃弓后无裂孔。鳃盖膜左右分离,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前3条细小,基部不扩大,第四条略扩大,后3条基部平扁扩大。鳃耙短而钝,最长鳃耙约为最长鳃丝1/2。 鼻棘1个,低而强,单尖,向后上,位于前鼻孔里侧。眼前吻侧具1眶前骨,眼下 方具第一和第二眶下骨,眼后方具第三、第四和第五眶下骨。眶前骨颇大,长方形,宽 为长3/5;外侧无棱和棘;上缘无明显骨突;下缘前叶和中叶宽圆,后叶具1微小尖突。第一眶下骨宽短,宽约为长1/2,长约为眶前骨3/5。第二眶下骨宽长,长于眶前骨,大于第三和第四眶下骨合长,后部骨突尖长,不伸达前鳃盖骨前缘。第三眶下骨短小,下端连于第二眶下骨。第四眶下骨较长。第五眶下骨短小,下端游离。眶前骨具5辐射状觉感觉管,后枝经第一眶下骨伸达第二眶下骨中后部,向上通过第三、第四和第五眶下骨。前鳃盖骨具5棘,中等长,辐射状排列,无副棘;第一、第三和第四棘约等长,第二棘略长,第五棘短小。鳃盖骨具2扁棘,叉向排列。下鳃盖骨常有1小棘。间鳃盖骨无棘。有肱棘。颅骨棘粗硬,向后。侧筛骨光滑,具1眼前棘。额骨光滑;眶上棱高凸;无眼上棘;有1眼后棘;眼后具1鼓棘;眼间额棱不明显,埋于皮下,无额棘。顶骨光滑,左右分离;顶棱宽而高,略低于眶上棱,后端有1顶棘,无颈棘。眼后无蝶耳棘和翼耳棘。后颞颥棘上下各1个。肩胛棘1个。吻背后部横凹;眼间隔深凹,后方无顶枕窝;头部其他部位无凹窝。前鼻孔具皮质短管,后缘具皮瓣,头体其他部位无皮瓣。鳞中大,栉鳞,覆瓦状排列,鳞间具细小副鳞。头部鳞细小;吻部、上下颌、鳃盖条部无鳞;背部具鳞。背鳍鳍棘部、臀鳍和尾鳍基部具细鳞。侧线上侧位,浅弧形,与背缘平行,后部平直,行于尾柄中央。侧线鳞黏液管位于鳞片中部,管长约为管宽3倍。体侧鳞片略呈长方形,前缘波曲,后缘圆形,中心点后位,环片数多,排列紧密,后环片近基底几行,分化为块状、三角形突起,后行形成小棘。 背鳍起点位于鳃盖骨上棘前上方;鳍棘部略大于鳍条部2倍,其间浅凹;最长鳍棘长于最长鳍条,鳍棘膜凹入;最后鳍条几伸达尾鳍基底,有膜连于尾柄;鳍棘较多,有 13~14鳍棘,前2鳍棘靠近;第一鳍棘最短小,略等于或等于最后鳍棘1/2;第四至第九鳍棘最长,约为眼径1.5倍,向前、后渐短;倒数第二鳍棘短于或等于最后鳍棘。臀鳍起点位于背鳍第二鳍条下方,基底长明显短于背鳍鳍条部,第一鳍棘较短小;第二鳍棘最长,为第一鳍棘2倍;第三鳍棘略短,略短于眼径;最长鳍条明显长于最长鳍棘。胸鳍宽圆,中大,下侧位,不伸达臀鳍上方,具分枝和不分枝鳍条,下部不分枝鳍条粗厚,鳍条膜深凹。腹鳍胸位,短于胸鳍长;第一鳍条最长,略短于鳍棘长2倍;最后鳍条中部有膜连于体壁。尾鳍后缘稍凹入,约与腹鳍等长。 体腔大,腹膜白色。胃大,椭圆形。肠较粗短,盘曲2次。肝2叶。幽门盲囊细长, 盲管状,几伸达或伸越胃后端。椎骨26~27。鳔椭圆形,前室宽圆,后室短钝,前室长约为后室2倍;鳔背面有韧带突起5对,前端中间1对宽大,尖形;两侧4对,较短小 端部尖或截形,鳔外肌带略粗短,肌肉部长于韧带部,后端具1狭长韧带突起。 体黑褐色,腹侧白色。头下侧、胸部、腹部散布黑色斑纹,无斑点。各鳍褐黑色, 胸鳍、背鳍鳍棘部、尾鳍和臀鳍常有黑色圆斑。冷温性海洋鱼类,体型中大,体长在300mm左右。体亚流线形,适于自由游泳。 |
生物学描述 | 栖息于近海岩礁和泥沙地带。幼小个体偏布于近岸,大型个体活动于深水急流处,无远 距离洄游习性。卵胎生,生殖季节为春夏季,仔鱼在雌体内发育,产出即会游泳,很 快便会摄食。胸鳍下部不分枝鳍条具感觉能力,帮助探索食物,以甲壳动物和鱼类 等为食。用钩钓和网捕为主。为近海增殖和人工养殖对象。为刺毒鱼类,被刺后创口红 肿、剧痛。 |
分布信息 | 中国产于渤海、黄海;;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北部;朝鲜半岛和日本也有分布。 ; |
分类学讨论 | 本种的眶下骨6块,齐全;眶前骨下缘具1短棘;眶下骨棱和棘低弱;第二眶下骨后部尖细,不伸达前鳃盖骨;背鳍具13鳍棘;栉鳞;颅骨具11棱和棘,无眼上棘,额 棘、颈棘、蝶耳棘、翼耳棘和中筛棘等6棱和棘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鲉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