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Scorpaen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鲉形目 |
科名 | Synanceiidae |
科中文名 | 毒鲉科 |
学名 | Minous coccineus Alcock, 1890 |
中文名 | 鲱红虎鲉 |
引证 | Minous coccineus Alcock.1890:Ann.Mag.Nat.Hist.,6(6):428~429.; Minous inermis Li.1961:Fish.S.China Sea:882~884.fig.704;Jin.1985:Fish.Fujiun Prov.,:479,fig. 694.; Minous supercilosus Gilchrist et Thompson.1908:Ann.S.Afr.Mus.,60):177~178.; Minous trachycephalus Alcock.1896:J.Asiat.Soc.Bengal,65:313;Eschmeyer,Hallacher et Rama-Rao.1979:Proc.Calif.Acad.Sci.,16(20):465~467,fig.;Chen.1981:Quart.J.Taiwan Mus., 34(1.2):4.; |
形态描述 | 依陈乐才(1981)标本1尾,采自台湾北部海域。 背鳍Ⅹ~Ⅺ-11~12;臀鳍Ⅱ-9~10;胸鳍11+i;腹鳍Ⅰ-5;尾鳍15。侧线黏液孔18~19。 鳃耙3~4+7~10。椎骨26。 体长为体高2.8倍;为头长2.6倍;为腹鳍起点至臀鳍3.3倍。头长为吻长3倍;为 眼径3.3倍;为眼间隔4.3倍;为眼后头长2.4倍;为上颌长2.7倍;为背鳍第一鳍棘11 倍,第二鳍棘2.7倍,第三至第六鳍棘3.3倍,最后鳍棘2.2倍,为最长鳍条1.8倍;为 臀鳍第一鳍棘8.6倍、第二鳍棘4.7倍、为最长鳍条2.4倍;为胸鳍长1.0倍、基底宽3.3 倍、游离鳍条长1.4倍;为腹鳍长1.4倍、鳍棘3.1倍;为尾鳍长1.7倍。 体中长,长椭圆形,前部粗大,略侧扁,背缘弧形隆起,腹缘浅弧形;尾部向后渐 狭小;躯干前半部较高,尾长约为躯干长2.5倍;尾柄侧扁,尾柄长约等于尾柄高。头 大,粗厚,高宽约相等。吻圆钝,吻长约等于眼径。鼻孔2个;前鼻孔距吻端近于距眼; 后鼻孔较小,位于眼稍前方。眼颇大,圆形,上侧位,眼球高达头背缘,距吻端近于距 鳃盖后缘。眼间隔凹入,眼径为眼间隔1.3倍。口中大,亚端位,口裂长约为头长1/3。 上颌比下颌长,前端无向下骨突。上颌骨伸达眼前部下方,后端宽大。上下颌及犁骨具 细牙,腭骨无牙。舌宽厚,舌端扁圆,游离。鳃孔宽大,前下端伸达眼下方;第四鳃弓后具1裂孔。鳃盖膜分离,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鳃耙粗短。假鳃发达。 鼻棱1个。眼前吻侧具眶前骨,眼下方具第一和第二眶下骨,眼后具第四眶下骨, 无第三和第五眶下骨。眶前骨外侧面密布细棘;下缘具2尖棘,前棘较短,向前下,后 棘向后下,长为前棘2倍,伸达或几伸达鳃盖骨后缘。第一眶下骨三角形;第二眶下骨 长大,伸达前鳃盖骨前缘,眶下棱密具细棘群;第四眶下骨狭长,下端连于第二眶下骨。 眶前骨具5辐射状眶下感觉沟,向后枝经第一眶下骨伸达第二眶下骨中部,向上通过第 四眶下骨。眶上棱高凸,具多条眼前棱、眼上棱和眼后棱。无鼓棘。眼间具额棱2对, 外棱平行,内棱斜行,具1额棘。顶棱不明显,有2棘突。眼后至侧线具蝶耳棘突、翼 耳棘突、后颞颥棘和肩胛棘。具肱棘。前鳃盖骨具5~6棘,中等大小;第一棘宽短;第 二棘较尖长;第三棘粗饨,略短;第四棘粗钝,约与第一棘等长;第五棘粗钝,约与第 三棘等长;第六棘短小。鳃盖骨具2棱棘。下鳃盖骨和间鳃盖骨无棘。前颌骨突高大; 吻背后部横凹;眼间隔凹入;顶枕窝横沟状。前鼻孔具1皮质短管,眼球上部具6~7小 皮突;下颌有2尖长皮须和众多小须。 体光滑无鳞。头部及腹鳍前方散具皮突。侧线上侧位,具黏液孔18~19,每孔的末 端各有1小皮突。 背鳍起点位于眼与鳃盖骨后上角之间上方;鳍棘部长约为鳍条部1.5倍,其间缺刻 不明显,鳍棘稍细弱;第一鳍棘短小,约为眼径,与第二鳍棘基部靠拢;第二鳍棘较 长,约为第一鳍棘长4倍,最后鳍棘最长,约为头长;最长鳍棘略短于最长鳍条;最 后鳍条后端伸达尾鳍后部。臀鳍起点位于背鳍第九鳍条下方;第一鳍棘短小,约为眼径 ;第二鳍棘约为第一鳍棘1.5倍;最长鳍条约为第二鳍棘长2倍,略短于背鳍最长鳍 棘,最后鳍条伸达尾鳍基底;基底长略大于背鳍鳍条部基底。背鳍和臀鳍后端鳍膜连于 尾柄后部。胸鳍宽大,末端伸达臀鳍第三至第四鳍条上方;下方具1指状游离鳍条,其 后端伸达臀鳍起点。腹鳍胸位,后端伸越肛门;鳍棘长约为第一鳍条;第三和第四鳍 条最长。尾鳍后缘圆截形,头长约为其长1.8倍。各鳍鳍条均不分枝。 胃大,囊状。幽门盲囊4个。肠细长,盘曲3次,约等于体长。有鳔,外肌带1对, 后端具5韧带突起。 体褐红色,下侧白色。背鳍和体上侧具褐白相间斜纹多条。胸鳍内侧散布众多黑色 斑纹和斑条。腹鳍和臀鳍褐色,无斑纹。尾鳍白色,无条纹,有时具黑色斑点。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印度洋; 中国见之于台湾; |
分类学讨论 | 本种的眶下骨减少至4块,第三和第五眶下骨消失;眶前骨下缘具2棘,后棘长大; 外侧密具细棘;第二眶下骨宽大,眶下棱密具细棘;前鳃盖骨棘粗钝,第二棘较尖长;背 鳍鳍棘减少至8~11,鳍棘部长约与鳍条部相等;臀鳍鳍棘减少至2;胸鳍鳍条减少至12,有1指状游离鳍条;各鳍鳍条均不分枝;颅骨有11棱和棘,眼前棘、眼上棘、眼后棘、额 棘、颈棘、中筛棘等6棘消退。中国鲉形目眶下骨数具有自北向南减少趋势,本种眶下 骨减至4块,分布偏于南方海域。眶下骨的基本形态与鲉科相似,但相当特化。胸鳍具1 指状游离鳍条,鬼鲉亚科具2指状游离鳍条,三丝鲉具3游离鳍条,可能属于平行演化。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鲉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