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Scorpaen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鲉形目 |
科名 | Synanceiidae |
科中文名 | 毒鲉科 |
学名 | Minous trachycephalus (Bleeker, 1854) |
中文名 | 粗头虎鲉 |
引证 | Corythobatus trachycephalus Bleeker.1865:Ned,Tijdschr.Dierk.2:282.; Minous inermis(not of Alcock)Herre.1951:Philipp.J.Sci.,80(4):475~476.; Aploactis trachycephalus Bleeker.1854:Nat.Tijdschr.Ned.-Indie 7:451.; Minous trachycephalus Günther, 1860; |
俗名 | 粗首毒鲉; |
形态描述 | 依陈乐才(1990)和陈兼善(1962)标本1尾,采自台湾基隆。 背鳍Ⅹ~Ⅺ-8~10;臀鳍Ⅱ-7~9;胸鳍11+i;腹鳍Ⅰ-5;尾鳍13~14。侧线黏液孔15~16。 鳃耙2~4+7~10。椎骨24~25。有鳔。 体长为体高3.1倍;为头长2.3倍;为腹鳍起点至臀鳍2.7倍。头长为吻长3.3倍; 为眼径4.3倍;为眼间隔6.1倍;为眼后头长3.1倍;为上颌长3.1倍;为背鳍第一鳍棘 9.6倍、第二鳍棘3.9倍;为胸鳍长1.1倍;为腹鳍长1.7倍;为尾鳍长1.4倍。 体中长,长椭圆形,略侧扁,背缘弧形隆起,腹缘浅弧形,尾部向后渐狭小;躯干 前半部较高,躯干长约等于尾长;尾柄很短,侧扁。头大,粗厚,高宽约相等。吻圆钝, 吻长略大于眼径。鼻孔2个。眼中大,圆形,上侧位,眼球高达头背缘,距吻端约等于 距鳃盖后缘。眼间隔凹入,眼径为眼间隔1.4倍。口中大,亚端位,口裂长约为头长1/3。 下颌比上颌长,前端无向下骨突;上颌骨伸达眼前缘下方,后端宽圆。上下颌及犁骨具 牙,腭骨无牙。舌宽厚,舌端扁圆,游离。鳃孔宽大,前下端伸达眼下方;第四鳃弓后 具1裂孔。鳃盖膜分离,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鳃耙粗短。假鳃发达。 鼻棘1个。眼前吻侧具1眶前骨,眼下方具第一和第二眶下骨,眼后方具第四眶下 骨,无第三和第五眶下骨。眶前骨下缘具2短棘,前棘向前下,后棘稍长,向下。第一 眶下骨三角形;第二眶下骨宽大,伸达前鳃盖骨。眶下棱具数细棱。前鳃盖骨具5~6棘, 上棘较尖长,下方各棘略宽短,最后棘短而钝。鳃盖骨具2叉向棱棘。下鳃盖骨和间鳃 盖骨无棘。颅骨棘棱较弱,眶上棱具锯齿,具眼前棘,眼上棘和眼后棘。无鼓棘。额棱 无额棘。顶棱无顶棘。具肱棘,前颌骨突高大;吻背后部具1横沟;眼间隔凹入;顶枕 窝横沟状。前鼻孔具1皮质短管;颏须及下颌须短小;眼球上方具2~4小皮须。 体光滑无鳞。侧线上侧位,具黏液孔15~16。 背鳍起点位于鳃盖骨上棘前上方,鳍棘部长于鳍条部,其间无明显缺刻;第一鳍棘 短小,约为眼径1/4;第二鳍棘较长,约为第一鳍棘长3倍;第一和第二鳍棘基底靠近。 臀鳍起点位于背鳍鳍条部前端下方,鳍棘和鳍条不易区分。背鳍和臀鳍后端有鳍膜连于 尾鳍基底。胸鳍宽大,长圆形,伸达臀鳍中部上方,下部具1指状游离鳍条。腹鳍胸位, 后端几伸达臀鳍起点。尾鳍后缘截圆。各鳍鳍条均不分枝。 体上侧褐色下侧白色。体和鳍散布暗斑。背鳍鳍条部暗灰色。胸鳍大部黑色,内 侧面密具白色大斑,鳍条上有时具黑斑。腹鳍灰色,鳍条上有时具黑斑。尾鳍鳍条具黑 白相间斑纹,鳍膜具小黑斑。 |
分布信息 | 中国分布于南海和东海;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 |
分类学讨论 | 本种的眶前骨减少至4块,第三和第五眶下骨消失;眶前骨下缘具2棘,后棘长大, 外侧密具细棱;第二眶下骨甚宽大;眶下棱密具细棱;前鳃盖骨棘粗钝,上棘很长大; 背鳍起点前移至眼后上方,鳍棘减少至10;臀鳍鳍棘减少至2;胸鳍鳍条减少至12,有 1指状游离鳍条;各鳍鳍条均不分枝;颅骨具8棱和棘,眼前棘、眼上棘、眼后棘、额 棘、鼓棘、顶棘、颈棘、中筛棘等8棘消退。眶下骨的基本形态与鲉科相似,但相当特 化。眶前骨减少,分布于南方海域。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鲉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