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Scorpaen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鲉形目 |
科名 | Triglidae |
科中文名 | 鲂鮄科 |
学名 | Lepidotrigla kanagashira Kamohara, 1936 |
中文名 | 裸胸红娘鱼 |
引证 | Lepidotrigla kanagashira Li, 1962;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10尾,采自厦门集美、汕尾、唐家湾、三亚。    背鳍Ⅸ,Ⅰ-14~15;臀鳍15~16;胸鳍11+iii,腹鳍Ⅰ-5;尾鳍23。侧线鳞[60(22/3)]。 鳃耙0+8。    体长为体高4.9~5.7倍;为体宽5.4~7.4倍;为头长3.3~3.9倍;为腹鳍起点至臀鳍3.3倍。头长为吻长2.6~2.8倍;为眼径2.9~3.6倍;为眼间隔4.4~7.6倍;为眼后头长3.1倍;为尾柄长2.3倍;为尾柄高4.3倍;为背鳍第一鳍棘1.5倍、第二鳍棘1.4倍、第三鳍棘1.6倍、倒数第二鳍棘11倍、最后鳍棘2.7倍、第一鳍条2.4倍、最长鳍条2.2倍;为臀鳍最长鳍条3倍;为胸鳍长0.75倍、基底宽3.8倍、最长鳍条1.4倍;为腹鳍长1.1 倍、鳍棘1.7倍;为尾鳍长1.1倍。    体较长,亚圆筒形,向后渐狭小,背缘和腹缘低斜;躯干前半部稍高,腹鳍基部处体最高;躯干较短,尾长约为躯干长2倍;尾柄中长,尾柄长约为尾柄高2倍,稍侧扁。头中大,四棱形,背面较狭,吻背缘陡斜,眼后背缘平直,头部腹缘几平直。吻中大,吻长约为眼径1.3倍,吻突短而钝。眼中大,圆形,上侧位,眼球上缘几达头背缘,距吻端约为距鳃盖后缘1.5倍。鼻孔2个,靠近;前鼻孔近吻端,较小,圆形;后鼻孔较大,裂缝状,距吻端约等于距眼。口中大,下端位,口裂低斜,头长约为口裂长5倍。上颌较下颌突出,上颌骨不露出,不伸达眼前缘下方。唇薄。上下颌具绒毛状牙群,犁骨及腭骨无牙。舌厚圆,不游离。鳃孔宽大;第四鳃弓后具1裂孔。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前端伸达后鼻孔下方。鳃盖条7。鳃耙短小。假鳃发达。    无鼻棘。头部背面与侧面被骨板。眼前吻侧具1眶前骨,眼下方具第一、第二和第三眶下骨,眼后方具第四眶下骨,无第五眶下骨。眶前骨前部形成扁平吻突,端面截形,两侧各具数个小锯齿,外侧具1小棘。第一眶下骨后下部延长,伸达前鳃盖骨;第二眶下骨菱形,连于前鳃盖骨;第三眶下骨狭小,横卧于眼下方;第四眶下骨狭长,与前鳃盖骨接触,有眶下感觉管穿过。眼前方具1中筛骨,无棱棘。侧筛骨具眼前棘2个。额骨具1眶上棱,圆凸,无眼上棘,具2眼后棘;无鼓棘;眼间无额棱;无额棘。顶骨无明显顶棱。眼后具1蝶耳棘突,微小;翼耳棱具1棘;后颞颥棱显著,具1三角形扁棘,伸达背鳍第二至第三鳍棘下方。前鳃盖骨具1弱棘。鳃盖骨具2棘。下鳃盖骨和间鳃盖骨无棘。肱棘宽扁尖长,伸达背鳍第五鳍棘下方。    鳞中大,栉鳞,覆瓦状排列。头部具骨板,无鳞。背鳍前部以及喉胸部无鳞。各鳍均无鳞。背鳍基底具有棘楯板23~24个,前部楯板较宽,棘较低钝,后部楯板较狭,棘较尖突。侧线斜直,上侧位,伸达尾鳍基底。侧线鳞具分枝侧线管。    背鳍2个,间距小于眼径1/2;第一背鳍起点位于鳃盖骨后缘上方,基底较短;第二背鳍较长,基底长约为第一背鳍基底1.8倍,鳍条后端不伸达尾鳍基底;第二鳍棘最长,约为眼径3倍;第一鳍棘和第三鳍棘次长,略短于第二鳍棘;倒数第二鳍棘最短小,约为眼径1/2;最后鳍棘位于第二背鳍前端,约等于眼径1.5倍;第一鳍条略长于前棘。臀鳍起点位于第二背鳍前端下方,基底约与第二背鳍基底等长,鳍条长短于背鳍鳍条,鳍条后端不伸达尾鳍基底。胸鳍颇长大,伸达臀鳍第七至第八鳍条上方;上部具1不分枝、7分枝、3不分枝鳍条;下部具3指状游离鳍条;第一游离鳍条最长,几伸达肛门;第二和第三游离鳍条依次渐短。腹鳍颇长大,胸位,伸达臀鳍起点;第一鳍条约为鳍棘长1.2倍;第三鳍条最长。尾鳍后缘凹入,约等于头长。    体腔中大;腹膜白色。胃囊状,壁厚。肠短于体长,盘曲2次。幽门盲囊指状。鳔大,壁厚,椭圆形。椎骨32。    体红色,头、体无斑纹。胸鳍里侧具1蓝色椭圆形大斑,斑内无小斑和条纹,背鳍、臀鳍、腹鳍和尾鳍浅红色,无斑纹。 |
生物学描述 |    暖水性海洋鱼类,中小型,体长达100余mm。栖息于近海泥沙质底层。头部有骨板保护,眶前骨形成扁平吻突,有犁土觅食之功用;胸鳍下部有3指状游离鳍条,用以匍匐水底,掘土觅食;胸鳍上部呈翅状,可展开在水中滑翔。群栖,有短距离洄游习性。卵生,卵浮性。鳔能发声。主食虾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等。一般为拖网所兼捕,有一定数量。 |
分布信息 | 南海; 中太平洋西部,日本也有分布;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鲉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