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Scorpaen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鲉形目 |
科名 | Triglidae |
科中文名 | 鲂鮄科 |
学名 | Lepidotrigla longifasciata Yatou, 1980 |
中文名 | 长头红娘鱼 |
引证 | Lepidotrigla longifasciata Zhan,Deng et Xiong, 1988;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3尾,采自东海。    背鳍Ⅷ~Ⅸ,Ⅰ-15~16;臀鳍16;胸鳍11+iii;腹鳍Ⅰ-5;尾鳍23。侧线鳞62~65。鳃耙1+7~8。    体长为体高4.1~4.6倍;为头长2.8~2.9倍;为腹鳍起点至臀鳍4倍。头长为吻长2.3~2.5倍;为眼径3.3~3.5倍;为眼后头长3倍;为尾柄长3倍;为尾柄高7.8倍;为背鳍第一鳍棘2.4倍、第二鳍棘1.8倍、第三鳍棘2.3倍、倒数第二鳍棘12倍、最后鳍棘5.2倍、第一鳍条4.1倍、最长鳍条3.4倍;为臀鳍最长鳍条4.4倍;为胸鳍长1.0倍、第一游离鳍条1.7倍;为腹鳍长1.4倍、鳍棘2.3倍;为尾鳍长1.9倍。    体较长,前半部粗圆,后半部细长,稍侧扁,背缘和腹缘低斜;躯干前半部较高,腹鳍基底处体最高,躯干较短,尾长约为躯干2倍;尾柄细长,尾柄长约为尾柄高3倍。头较高大,四棱形,略侧扁,背面较狭,吻背缘陡斜,与上颌相交60度,眼后背缘低平,头部腹缘平直。吻较长大,吻长约为眼径1.5倍,吻突圆钝,吻突间隔小于眼径。眼大,圆形,上侧位,眼球上缘几达头背缘,距吻端约为距鳃盖后缘1.4倍。眼间隔较宽,小于眼径。鼻孔2个,靠近,约位于吻部中间;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稍大,裂缝状。口中大,下端位,口裂低斜,头长约为口裂长4倍。上颌较下颌突出,上颌骨不露出,不伸达眼前缘下方。唇薄。上下颌及犁骨具绒毛状牙群,腭骨无牙。舌厚圆,不游离。鳃孔宽大;第四鳃弓后具1裂孔。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前端伸达后鼻孔下方。鳃盖条7。鳃耙短小。假鳃发达。    无鼻棘。头部背面与侧面具骨板。眼前吻侧具1眶前骨,眼下方具第一、第二和第三眶下骨,眼后方具第四眶下骨,无第五眶下骨。眶前骨前部形成扁平吻突,吻突圆钝,约具6~8个短小吻棘。第一眶下骨下部延长,伸达前鳃盖骨;第二眶下骨菱形,连于前鳃盖骨;第三眶下骨狭小,横卧于眼下方;第四眶下骨狭长,与前鳃盖骨接触,有眶下感觉管通过。眼前具1中筛骨,无棱棘。侧筛骨具2眼前棘,尖锐。额骨具1眶上棱,圆凸,无眼上棘,具3眼后棘,后棘尖锐;无鼓棘;眼间无额棱,无额棘。顶骨无明显顶棱。眼后具1蝶耳棘突,微小;翼耳棱后端具1棘;后颞颥棱明显,具1三角形扁棘,伸达背鳍第三鳍棘下方。前鳃盖骨具1棘。鳃盖骨具2棘。下鳃盖骨和间鳃盖骨无棘。胸鳍基底上方具1肱棘,宽大尖长,伸达背鳍第五鳍棘下方。眼间隔宽凹,后缘具1横沟,顶枕部不凹入。头部仅前鼻孔具1皮质短管。    鳞中大,栉鳞,腹部为圆鳞,覆瓦状排列。头部被骨板,无鳞。各鳍无鳞。背鳍基底具有棘楯板23~25个;前部楯板较宽,棘低较钝;后部楯板较狭,棘较尖突。侧线斜直,上侧位,伸达尾鳍基底。侧线鳞具分枝侧线管,具7分枝。    背鳍2个,间距约等于眼径1/2;第一背鳍起点位于鳃盖骨后缘稍前上方,基底较短,第二背鳍基底约为第一背鳍基底1.7倍,鳍条后端不伸达尾鳍基底;第一和第二或第三鳍棘前缘有细锯齿;第二鳍棘最长,约为眼径2倍,略短于最长鳍条2倍;第一和第三鳍棘次长;倒数第二鳍棘短小;最后鳍棘位于第二背鳍前端;第一鳍条长于最后鳍棘,略短于最长鳍条。臀鳍起点位于第二背鳍前端下方,基底与第二背鳍基底约等长,鳍条长短于背鳍鳍条,鳍条后端不伸达尾鳍基底。胸鳍颇长大,伸达臀鳍第三至第四鳍条上方,上部具1不分枝、7分枝、3不分枝鳍条;下部具3指状游离鳍条,第一游离鳍条最长,不伸达腹鳍后端;第二和第三游离鳍条依次渐短。腹鳍颇长大,胸位,伸达臀鳍,第一鳍条长为鳍棘1.3倍。尾鳍后缘凹入,鳍长约等于体高。    体腔中大;腹膜白色。胃囊状,壁厚。肠长小于体长,盘曲2次。幽门盲囊指状。鳔大,壁厚,椭圆形。椎骨32。    体红色,头、体无斑纹。第一背鳍具1红色斑块。胸鳍里侧深蓝色。第二背鳍、臀鳍、腹鳍浅红色,无斑纹。 |
生物学描述 |    暖温性海洋鱼类,中小型,体长约达200mm。栖息水深约达300m。头部有骨板保护;眶前骨形成平扁吻突,有犁土觅食之功用;胸鳍下部有3指状游离鳍条,用以匍匐水底,掘土觅食;胸鳍上部呈翅状,可展开在水中滑翔。摄食无脊椎动物等。群栖,有短距离洄游习性。卵生,数量少。 |
分布信息 | 东海; 北太平洋西北部;日本也有分布。 ;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鲉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