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Scorpaen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鲉形目 |
科名 | Triglidae |
科中文名 | 鲂鮄科 |
学名 | Pterygotrigla hemisticta (Temminck et Schlegel , 1850) |
中文名 | 尖棘角鲂鮄 |
引证 | Trigla hemisticta Temminck et Schlegel.1850:Fauna Jap.Pisces.,:36,Pl.14,fig.3.4,Pl.3; Richardson.1846:Ichthyol.China et Japan:218.; Otohime hemisticta Jordan et Starks.1907:Proc.U.S.Natn.Mus.,32.(1517)132,figures.; Pterygotrigla hemisticta Jordan,Tanaka et Snyder.1913:Tokyo Imp.Univ.,33(7):289;Li.1962:Fish.S. China Sea:896,Fig.712;Zhan,Deng et Xiong.1988:Deep Water Fish.E.China Sea:286,229;Shen. 1990:Synop.Taiwan:201.; |
俗名 | 深海角鱼; |
形态描述 | 背鳍Ⅶ,Ⅰ-11;臀鳍12;胸鳍13+iii;腹鳍Ⅰ-5;尾鳍27~29。侧线鳞5O~53,纵列鳞100。鳃耙2+11。 体长为体高3.9~4.5倍;为体宽5.4~6.1倍;为头长2~2.5倍;为腹鳍起点至臀鳍3.5倍。头长为吻长2.1~2.3倍;为眼径2.9~3.9倍;为眼间隔3~4倍;为眼后头长1.6倍;为尾柄长4倍;为尾柄高6.5倍;为背鳍第一鳍棘3倍、第二鳍棘2.0倍、第三鳍棘1.5倍、第四鳍棘3倍、倒数第二鳍棘20倍、最后鳍棘9倍、第一鳍条5倍、最长鳍条4倍;为臀鳍最长鳍条3.8倍;为胸鳍长0.9倍、基底宽3.2倍、第一游离鳍条1.0倍;为腹鳍长1.7倍、鳍棘2.4倍;为尾鳍长1.5倍。 体较长,稍侧扁,背缘低斜,腹缘浅弧形;躯干前半部稍高,腹鳍基底处体最高,躯干稍长,尾长为躯干长1.4倍;尾柄较短,尾柄长约为尾柄高1.5倍。头大,四棱形,略侧扁,吻背缘陡斜,与上颌相交55度;眼后背缘平直,头部腹缘低斜。吻较长大,吻长约为眼径1.4~1.7倍,前缘截平,波曲,吻棘长大,尖角状,吻棘长约为眼径2/3,外斜,吻棘间隔约等于眼径。眼大,圆形,上侧位,眼球几达头背缘,距鳃盖骨棘后端约为距吻棘1.3倍。眼间隔较宽,约等于眼径。鼻孔2个,靠近,前鼻孔小,圆形,距吻 前缘约等于距眼;后鼻孔较大,狭长,距眼近于距吻前缘。口略大,下端位,口裂低斜,头长约为口裂5倍。上颌较下颌略突出,上颌骨不露出,几伸达眼前缘下方。上唇薄,下唇较肥厚。上下颌具绒毛状牙群,犁骨及腭骨无牙。舌圆厚,不游离。鳃孔宽大。第四鳃弓后具1裂孔。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前端伸达眼前缘下方。鳃盖条7。鳃耙短小。假鳃发达。 无鼻棘。头部背面与侧面被骨板。眼前吻侧具1眶前骨,眼下方具第一、第二和第三眶下骨,眼后方具第四眶下骨,无第五眶下骨。眶前骨前部形成扁平吻突,前侧具1尖角状吻棘,边缘具细锯齿。第一眶下骨后下部延长,伸达前鳃盖骨;第二眶下骨菱形,连于前鳃盖骨;第三眶下骨狭小,横卧于眼下方;第四眶下骨狭长,与前鳃盖骨接触,有眶下感觉管穿过。眼前具1中筛骨,无棱棘。侧筛骨无眼前棘。额骨具眶上棱,圆凸,无眼上棘,无眼后棘;无鼓棘;眼间无额棱,无额棘。顶骨无明显顶棱。眼后无明显蝶 耳棘突和翼耳棘突;后颞颥棱明显,具1宽大尖棘,伸达背鳍第二和第三鳍棘下方。前鳃盖骨具2小棘,尖锐。鳃盖骨具2棘,上棘小,下棘很尖长,伸达背鳍第四至第五鳍棘下方。下鳃盖骨和间鳃盖骨无棘。胸鳍基底上方具1肱棘,短小。眼间隔浅凹,后缘无横沟,顶枕板平坦。前鼻孔后缘具皮突,头部无其他皮突。 鳞细小,圆鳞,覆瓦状排列。头部被骨板,无鳞。背鳍前背部无鳞。各鳍无鳞。第一背鳍基底具楯板10个,无棱棘;第二背鳍基底无楯板。侧线斜直,上侧位,伸达尾鳍基底。 背鳍2个,间距略小于眼径。第一背鳍起点位于鳃盖骨后缘上方,基底长略短于第二背鳍基底,第二背鳍基底长约为第一背鳍1.2倍,鳍条后端不伸达尾鳍基底;第三鳍棘最长,为头长3/5;第二鳍棘次长,为头长1/2;第一鳍棘短于第二鳍棘,约与第四鳍棘等长,约为头长1/3;倒数第二鳍棘最短小;最后鳍棘位于第二背鳍前端,较短小,为其前棘长的2倍,第一鳍条略短于最长鳍条,约为最后鳍棘长1.8倍。臀鳍起点位于第二背鳍起点稍后下方;基底长略长于第二背鳍基底,鳍条与背鳍鳍条约等长,鳍条后端不伸达尾鳍基底。胸鳍宽大,长椭圆形,下侧位,后端伸达臀鳍第五鳍条上方,上部具2不分枝、9分枝、3不分枝鳍条,下部具3游离鳍条;第一游离鳍条很长,伸达臀鳍第五鳍条,第二和第三游离鳍条依次渐短。腹鳍长大,胸位,后端伸达肛门;第一鳍条长约为鳍棘1.2倍,第二鳍条最长。尾鳍凹叉形,鳍长约等于体高,约为头长3/5。 体腔中大;腹膜白色。胃囊状,壁厚。肠短于体长,盘曲2次。幽门盲囊细长,7个。鳔大。椎骨26。 体红色,体上侧散布稀疏褐色小斑点。第一背鳍具1~2行褐色斑点,第二背鳍具1行斑点。胸鳍里侧蓝绿色,下半部具69黄色圆斑。臀鳍、腹鳍和尾鳍浅红色,无斑纹。 |
生物学描述 | 暖水性海洋鱼类,中小型,体长达100余mm。栖息水深达400多m。头部有骨板保护;眶前骨形成扁平吻突,有犁土觅食之功用;胸鳍下部有3游离鳍条,能探触食物,胸鳍上部呈翅状,可展开在水中滑翔。群栖,有短距离洄游习性。摄食甲壳动物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卵生。一般为底拖网所兼捕。 |
分布信息 | 朝鲜和日本等地海域; 中国产于南海;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10尾,采自东海、汕尾、澳头、清澜、褐石。 |
分类学讨论 | 本种的眶下骨减少至5块,第五眶下骨消失;眶前骨和眶下骨扩大连合成宽甲,吻棘狭长尖突,第一和第二眶下骨伸达前鳃盖骨;前鳃盖骨减少至2棘;背鳍2个,第一和第二背鳍约等长;臀鳍鳍棘减少至1;胸鳍具3游离鳍条;颅骨具6棱和棘,鼻棘、眼前棘、眼上棘、眼后棘、额棱、额棘、鼓棘、顶棘、颈棘、肩胛棘和中筛棘等11棱和棘消退。眶下骨的基本形态似棘鲬。眶下感觉管的分布与鲉科近似。眶下骨数减少。分布偏南。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鲉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