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Silu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鲇形目 |
科名 | Bagridae |
科中文名 | 鲿科 |
学名 | Pelteobagrus nitidus (Sauvage et Dabry , 1874) |
中文名 | 光泽黄颡鱼 |
引证 | Pseudobagrus nitidus 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组, 1976; Pseudobagrus nitidus Sauvage et Dabry, 1874; Pelteobagrus nitidus 成庆泰、郑葆珊, 1987; |
俗名 | 黄甲(福建); 油黄姑(湖南); |
形态描述 | &n 背鳍条Ⅰ一Ⅱ-7;臀鳍ii—iii-20—25;胸鳍条Ⅰ-7—8;腹鳍条i-5。鳃耙8—11。游离脊椎骨38—40枚。 体长为体高的4.2—5.2倍,为头长的4—4.8倍,为尾柄长的5.5—6.5倍,为前背长的2.7—3.1倍。头长为吻长的2.9—3.3倍,为眼径的5—5.8倍,为眼间距的1.6—2.6倍,为头宽的1.4—1.7倍,为口裂宽的3—3.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8—2.5 倍。 体延长,前部纵扁,后部侧扁。头顶后部裸露,上枕骨棘明显,末端接近项背骨,而不连接。吻端钝圆。口下位,口裂呈弧形。上颌突出于下颌,上、下颌及腭骨均具绒毛状细齿,排列成齿带。眼中等大,侧上位,位于头的前部,眼缘不游离。眼间隔略隆起。前后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呈短管状,位于吻端;后鼻孔前缘有鼻须,末端可达眼中央。颌须短于头长,后伸不达胸鳍起点;外侧颏须长于内侧颏须,后端达眼后缘。鳃孔大。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鳃耙细小,排列稀疏。 背鳍短小,位于胸鳍后端的垂直上方,骨质硬刺长于胸鳍硬刺,前缘光滑,后缘具细锯齿;起点距吻端大于距脂鳍起点。脂鳍肥厚,后缘游离,鳍基长短于臀鳍基,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臀鳍基较长,鳍条约有25根,起点位于脂鳍起点之前。胸鳍下侧位,硬刺前缘光滑,后缘锯齿发达,其长短于背鳍硬刺,后伸不达腹鳍。腹鳍小,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垂直下方,距胸鳍基后端远大于距臀鳍起点,末端超过臀鳍起点。肛门距臀鳍起点较距腹鳍基后端为近。尾鳍深分叉,上、下叶等长,末端细尖。 活体灰黄色,背色深,体侧有2暗色斑块,腹部浅黄白色。各鳍浅灰色。 |
生物学描述 | 栖息在湖泊、江河支流的中下层,白天很少活动,夜间外出寻食。以水生昆虫、小虾和小鱼等为食。在5—6月间繁殖,产卵场多在近岸的浅水区。繁殖时,由雄鱼在水底掘一个浅圆形坑,雌鱼产卵其中,产卵后离去,由雄鱼护卵发育。 |
分布信息 | 闽江、湘江、长江等水系; |
标本信息 | bsp; 测量标本 34尾;体长66—168 mm;采自福建南平,江西南昌,湖南岳阳,湖北梁子湖,江苏镇江,河北白洋淀,辽宁盘山,吉林第二松花湖等。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鲇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