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Silu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鲇形目 |
科名 | Bagridae |
科中文名 | 鲿科 |
学名 | Pseudobagrus tenuis Günther, 1873 |
中文名 | 圆尾拟鲿 |
引证 | Macrones(Pesudobagrus)tenuis Günther, 1873; Leiocassis tenuis Nichols, 1928; |
俗名 | 长鮟; 三肖(福建南平、顺昌); |
形态描述 | 背鳍条Ⅰ-7;臀鳍条iii-20—23;胸鳍条Ⅰ-7—9;腹鳍条i-5。锶耙12—15。 体长为体高的5.9—9.7倍,为头长的4.4—5.2倍,为尾柄长的5.3—6.6倍,为前背长的2.9—3.4倍。头长为吻长的3—3.6倍,为眼径的5.7—6.6倍,为眼间距的3.1—3.6倍,为头宽的1.4—1.6倍,为口裂宽的2—2.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3—4.4倍。 体很延长,前部纵扁,后部侧扁,尾柄细长。头纵扁,顶部被以皮肤,上枕骨棘狭窄,通常裸露,项背骨长三角形,短于上枕骨棘。吻圆钝。口小,下位,横裂。唇厚,唇边呈梳状褶,在口角处形成发达的唇褶。上颌突出于下颌。上、下颌具绒毛状细齿。形成宽齿带;下颌齿带中央分离;腭骨齿带呈半圆形,中央最狭窄。眼小,侧上位,被以皮膜而无游离眼缘。眼间隔宽平。前后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呈短管状,位于吻的前端;后鼻孔位于眼的前上方。须较短,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后端伸达眼后缘,颌须末端可达眼后缘,外侧颏须长于内侧颏须,达眼后缘。鳃孔大。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 背鳍短小,骨质硬刺前后缘均光滑无锯齿,位于体前部近1/4处,起点距吻端大于距脂鳍起点。脂鳍低长,后缘游离,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臀鳍鳍条不少于20根,起点位于脂鳍起点垂直下方略后,至尾鳍基的距离略大于至胸鳍基后端。胸鳍侧下位,具1根较扁的硬刺,前缘光滑,后缘具发达锯齿,鳍条后伸远不及腹鳍。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垂直下方之后,距胸鳍基后端大于距臀鳍起点,后伸不达臀鳍。肛门距臀鳍起点与距腹鳍基后端相等。尾鳍圆形。 活体暗灰色,腹部浅黄色,无黄色纵线纹。各鳍暗灰色。 |
生物学描述 | 为小型底栖鱼类。常栖息于江河水流缓慢的水域里,多于夜间活动,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蚯蚓、小型软体动物、甲壳类和小鱼等为食。4—6月为产卵期。最大个体重约250g。 |
分布信息 | 闽江至长江水系;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鲇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