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Silu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鲇形目 |
科名 | Siluridae |
科中文名 | 鲇科 |
学名 | Silurus asotus Linnaeus, 1758 |
中文名 | 鲇 |
引证 | Parasilurus asotus Nichols, 1928; |
俗名 | 鲇巴郎; 鲇拐子(四川); |
形态描述 | 背鳍4—5;臀鳍条75—86;胸鳍条Ⅰ-9—13;腹鳍条i-12—13。鳃耙9—13。 体长为体高的4.3—6.1倍,为头长的4.3—5.4倍,为前背长的2.8—3.6倍。头长为吻长的3.1—4.4倍,为眼径的6.6一l0倍,为眼间距的1.6—2.2倍,为头宽的1.2—1.7倍,为口裂宽的1.3—2倍。游离脊椎骨50—540 。 体延长,前部略呈短圆筒形,后部渐侧扁。头纵扁,宽大于头高,钝圆。吻宽且纵扁。口大,次上位,口裂呈弧形且浅,伸达眼前缘垂直下方。唇厚,口角唇褶发达,上唇沟和下唇沟明显。下颌突出于上颌。上、下颌具绒毛状细齿,形成弧形宽齿带,中央分离或分离界限不明显;犁骨齿形成一条弧形宽齿带,两端较尖,内缘中央较窄。眼小,侧上位,为皮膜覆盖。前后鼻孔相离较远,前鼻孔呈短管状,后鼻孔圆形。颌须较长,后伸达胸鳍基后端;颏须短。鳃孔大。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 背鳍短小,约位于体前1/3处、腹鳍起点垂直上方之前,无硬刺。臀鳍基部甚长,后端与尾鳍相连。胸鳍圆形,侧下位,骨质硬刺前缘具弱锯齿,被以皮膜,后缘锯齿强,鳍条后伸不及腹鳍。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垂直下方之后,距臀鳍起点小于至胸鳍基后端。肛门距臀鳍起点较距腹鳍基后端为近。尾鳍微凹,上、下叶等长。 体色随栖息环境不同而有所变化,一般生活时体呈褐灰色,体侧色浅,具不规则的灰黑色斑块,腹面白色,各鳍色浅。 |
生物学描述 | 常生活于水草丛生、水流较缓的泥底层。为肉食性鱼类,以虾、小鱼为食。一般于4—6月产卵,卵大,具粘性,多产在水草或石块上。生长速度快,肉嫩、刺少,为经济鱼类。 |
分布信息 | 除青藏高原及新疆外,遍布全国各水系;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 46尾;体长55—400 mm;采自广西巴马、龙州、平果、横县、梧州、象州、全州、百色,湖北宜昌,河南开封,河北白洋淀,涞水,山东东平湖、德州,黑龙江大兴凯湖。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鲇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