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Silu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鲇形目 |
科名 | Sisoridae |
科中文名 | 鮡科 |
学名 | Pseudecheneis immaculatus Chu , 1982 |
中文名 | 无斑褶鮡 |
形态描述 | 背鳍条i-5—6;臀鳍条ii-7—8;胸鳍条i-12—13;腹鳍条i-5。 体长为体高的5.5—6.5倍,为头长的5.5—6.5倍,为尾柄长的3.2—4.0倍,为前背长的3.1—3.4倍。头长为吻长的1.4—1.8倍,为口裂宽的3.2—4.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4.5—6.5倍。胸鳍第一鳍条为头长的1.6—2.0倍。 体较细长,背缘隆起;腹鳍以前的腹面平坦,背鳍以后的身体渐侧扁。头纵扁,前端楔形。吻略圆。眼很小,位于头的背面。口小,下位,周围密布乳头突,唇后沟不通,止于内侧颏须的基部。齿细柱状,外列齿较粗,齿冠稍侧扁,顶端略平截,上颌齿带半圆形,下颌齿带新月形。须4对,除鼻须外,都生满小乳头突,尤以颏须为甚。颌须发达,向后伸达鳃孔。鳃孔向腹面只伸达胸鳍基部。胸吸着器横褶15—16条。鳃峡很宽,宽度约等于自鳃孔上角至前鼻孔的距离。 背鳍起于腹鳍起点的前上方,后端距脂鳍后端等于距前鼻孔或吻端。脂鳍起点约与臀鳍起点相对或稍前,基长大于背鳍与脂鳍的间距。臀鳍起点距尾鳍基约等于距胸鳍基中部,外缘微凹:胸鳍很发达,末端伸达腹鳍基后端,平展时外缘微凹,位置略高于胸腹平面,第一鳍条的羽状皱褶不及腹鳍的发达,仅在2/3的端部才清晰可认。从骨骼上看,该鳍条近基部的1/3是不分节的,基部前缘的软骨细条很短,向鳍条的末端方向逐渐增长。腹鳍与胸腹平面位于同一水平,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垂直下方之稍前,外缘微凹,后伸超过肛门。肛门紧位臀鳍起点之前。尾鳍深分叉,下叶略长。 喜居流水,借口部、胸吸着器及腹鳍贴附水底岩石表面。胸鳍并不接触石面,其作用在于平衡和支持身体,当水流流经其扩展着的表面时,产生向下分力,有助于身体前部向石面贴紧。 体色均一,如同红泥水色,无黄色斑块。 |
分布信息 | 云南的白济汛和溜洞江,属澜沧江上游江段;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 19尾,体长76—103mm;采自云南维西县白济汛及德钦县溜洞江。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鲇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