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Tetraodont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鲀形目 |
科名 | Monacanthidae |
科中文名 | 单角鲀科 |
学名 | Arotrolepis sulcatus ( Hollard, 1854) |
中文名 | 绒纹线鳞鲀 |
引证 | Monacanthus sulcatus; Arotrolepis sulcatus 苏锦祥, 1985; Arotrolepis sulcatus Fraser-Brunner, 1941; Stephanolepissulcatus Jordan et Evermann, 1902; Monacanthus sulcatus Hollard, 1854; Arotrolepis sulcatus 沈世杰, 1993;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101尾,体长34~137 mm,采自福建厦门、东山、台湾浅滩、台湾堆西南和以南海域,广东汕尾、盐田、海门、广州、台山、闸坡,海南三亚、白马井、昌江、清澜,广西北海及台湾南部。 背鳍II,32~35;臀鳍32~35;胸鳍13~14;尾鳍1+10+1。 体长为体高1.8~2.4倍,为头长2.9~3.3倍。头长为吻长1.3~1.6倍,为眼径3.3~4.5倍。 体长椭圆形,侧扁。尾柄短而侧扁,尾柄高为尾柄长1.2~1.6倍。头稍短小,侧视似三角形。吻中长,背缘和腹缘均较平直,有时吻背缘稍凹人。眼稍小,上侧位,眼间隔突起,其宽等于或稍大于眼径。鼻孔小,每侧2个,位于眼前方附近。口小、前位。上下颌齿楔状,上颌齿2行,外行每侧3枚,内行每侧2枚,紧贴在外行齿的内侧;下颌齿单行,每侧3枚。唇较厚。鳃孔中侧位,稍倾斜,下端与眼后缘或瞳孔后半部下方相对。 头体均被小鳞,每鳞基板上具1棘尖向后端的中心棘,有时旁生1小棘在中心棘基部。头部鳞棘较粗短,眼后及胸鳍上方的鳞片常有旁生小棘;躯干部鳞上的棘突粗壮,少数也旁生小棘;尾部鳞上棘较长体侧的鳞棘排列成整齐的纵条状。 背鳍2个,第一背鳍具2鳍棘,第一鳍棘较粗大,起点在眼后缘的上方,后侧缘具倒棘,前缘具粒状突起;第二鳍棘紧贴在第一鳍棘后方,常隐于皮下。第二背鳍起点在肛门背侧的稍前方,前部鳍条稍高起。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第四、五鳍条下方,前部鳍条也稍高起。胸鳍短圆形,中侧位。腹鳍合为1鳍棘,由3对特化鳞组成,其中第三特化鳞较长,鳍棘连于腰带骨后方,能活动。腹鳍鳍膜中大。尾鳍圆截形,雄鱼的上方第一及第五鳍条延长呈丝状。 体黄褐色,体侧有许多呈水平波纹状的黑褐色纵细纹。第二背鳍基底前部具1近圆形的大黑斑,尾部具2、3个黑色斑纹。第一背鳍灰黄色,第二背鳍、臀鳍及胸鳍灰黄色,腹鳍鳍膜黑褐色,尾鳍灰褐色。第二背鳍及臀鳍基部各具2个灰黑色斑纹,尾鳍中央及后缘各具1条褐色横弧状带纹。 |
生物学描述 | 绒纹线鳞鲀为近岸暖水性鱼类,幼鱼喜集结成群,活动迟缓,具趋光习性,月夜、晨昏及阴天常结群于水的上层,遇雷雨或台风则分散下沉于深水区。成鱼一般栖息于20 ~ 30 m左右底质为砂、砂砾、岩礁的海区,最多不超过50 m深度。体长80~100 mm以上的个体性腺开始成熟,福建和粤东沿海3~4月产卵。鱼体不大,一般体长在90~110mm左右。福建和粤东沿海绒纹线鳞鲀资源丰富,每年7、 8月间形成渔汛,产量甚高,最高年份超过5万吨,为经济鱼类、剥皮后可食用,亦可作加工鱼露和鱼酱油的原料,还可作饲料、肥料等。 |
分布信息 | 国外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至澳大利亚等海域。; 中国产于东海南部、南海及台湾沿海;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鲀形目 海蛾鱼目 喉盘鱼目 鮟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