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Tetraodont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鲀形目 |
科名 | Monacanthidae |
科中文名 | 单角鲀科 |
学名 | Thamnaconus modestus (Gunther, 1877) |
中文名 | 绿鳍马面鲀 |
引证 | Navodon modestus 朱元鼎、许成玉, 1963; 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 沈世杰, 1993; Monacanthus modestus 李思忠, 1955; 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 倪勇, 1990; Monacanthus modestus Gunther, 1874; Navodon septentrionalis 苏锦祥, 1985; Thamnaconus modestus Masuda et al., 1984; |
形态描述 | 背鳍Ⅱ,37~39;臀鳍34~36;胸鳍13~16;尾鳍1+10+1。 体长为体高2.7~3.4倍,为头长3.3~3.8倍。头长为吻长1.2~1.5倍,为眼径3.5~5.4倍。 体稍延长,长椭圆形,侧扁,体长为第二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间距离的2.9~3.8倍。尾柄稍延长,侧扁,尾柄长为尾柄高1.5~2.5倍。头较长大,背缘斜直或稍凹人,腹缘斜直或在前部稍凹人,侧视近三角形。吻长大,尖突。眼中大,上侧位,眼间隔圆突,约等于或稍大于眼径。口小,前位。上下颌齿楔状,上颌齿2行,外行每侧3枚,内行每侧2枚;下颌齿单行,每侧3枚。唇较厚。鳃孔稍大,斜裂,位于眼后半部下方,鳃孔位较低,几乎全部或大部分在口裂水平线之下。 鳞细小,每一鳞的基板上有不少细长鳞棘;排成2行以上。头部鳞棘排成多行;躯干背部鳞的基板多为长椭圆形,鳞棘多行,多整齐地偏布于鳞的一侧;躯干腹部鳞的基板略圆,部分鳞棘作单行排列;尾部鳞小,鳞棘2行或单行,棘数少。 背鳍2个,第一背鳍具2鳍棘,第一鳍棘较长大,位于眼后半部上方,前缘具2行倒棘,后侧缘各具1行倒棘,棘尖向下或向外,每侧约24~26枚棘,头长为第一鳍棘长1.4~2.1倍,棘长为眼径 1.9~3.0倍;第二鳍棘短小,紧贴在第一鳍棘后侧,常隐于皮膜下。第二背鳍延长,起点在肛门上方,前部鳍条高起,以第九至第十二鳍条最长,头长为最长鳍条1.6~1.9倍。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第五至第七鳍条下方,前部鳍条也高起,头长为最长鳍条1.6~2.1倍。胸鳍短圆形,侧位。腹鳍合为1短棘,由2对特化鳞组成,连于腰带骨后端,不能活动。尾鳍圆形。 体蓝灰色.成鱼体上斑纹不明显,第一背鳍灰褐色,第二背鳍、臀鳍、胸鳍及尾鳍绿色。 |
生物学描述 | 绿鳍马面鲀是外海暖温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深50~120m的海区。东海的马面鲀类常以本种为主,产量甚高,上海市场上也以绿鳍马面鲀为主,杂有不少黄鳍马面鲀。喜集群,在越冬及产卵期间有明显昼夜垂直移动习性。杂食性,主要摄食挠足类、介形类、端足类等浮游生物,并兼食软体动物及底栖生物产卵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卵黏性。一般体长180~280 mm.渔期以3~4月的越冬和产卵前期的渔群最为密集,形成渔发旺汛。 |
分布信息 | 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半岛沿海。; 中国产于渤海、黄海、东海及台湾沿海;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35尾,体长127.5~292 mm,采自河北滦南,山东青岛、烟台,上海,浙江南部沿海。 |
分类学讨论 | Gunther于1874和1877年分别对采自中国烟台和日本的马面鲀分别订名为Monacanthus septentrionalis和M. modestus,以往大多认为这两者是同一种。现经大量标本比较,中国沿海的马面鲀类除较易鉴别的黄鳍马面鲀和密斑马面鲀外,拟马面鲀在大陆沿海尚未有记录,此外确有2种体形不同的马面鲀,一种体较高,另一种则体较修长。核对Gunther的新种描述,他指出M. septentrionalis体长为体高2倍,而M. modestus的体长为体高2.75倍,显然两者的体形有较大的差别。现我们将盛产于东海的体形修长的订为绿鳍马面鲀 T. modestus,而沿海均有分布的体形较高的为马面鲀T. septentrionalis。两者在体长与体高、体长与第二背鳍起点和臀鳍起点间的距离的比例以及鳃孔位置等方面有明显差别。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鲀形目 海蛾鱼目 喉盘鱼目 鮟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