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Tetraodont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鲀形目 |
科名 | Ostraciontidae |
科中文名 | 箱鲀科 |
学名 | Ostracion meleagris meleagris Shaw, 1796 |
中文名 | 白斑箱鲀 |
引证 | Ostracion meleagris meleagris Randall, 1972; Ostracion sebae Bleeker, 1851; Ostracion meleagris Shaw, 1796; Ostracion meleagris meleagris 沈世杰, 1993;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1尾,体长85.3mm,采自西沙群岛海域。 背鳍9;臀鳍9;胸鳍10;尾鳍10。 体长为体高2.9倍,为头长3.3倍。头长为吻长1.7倍,为眼径3.4倍。 体长方形,体甲为四棱状。背侧棱及腹侧棱发达,无背中棱。背侧棱间宽平,微凸,棱突较圆钝;背侧棱无棘突。体甲侧面微凹人。腹侧棱无棘突,体甲腹面平坦。尾柄侧扁,较短,尾柄长为尾柄高1.7倍。头短而高,侧视三角形。吻高,稍突出。体甲前端开孔较长,为眼径1.5倍。眼中大,上侧位。眼间隔宽平,雄鱼则稍凹人,眼间隔宽为眼径2.7倍。鼻孔小,每侧2个,位于眼前方。口小,位低,前位,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颌齿1行,细长柱状,棕褐色。唇肥厚,上唇中央无瘤突。鳃孔小,侧位,稍倾斜,与眼后缘相对,鳃孔长稍大于眼径,幼鱼则短于眼径。 鳞片特化为骨板,多为六角形,连成体甲。鳃孔后至体甲后端一纵行具骨板13个;背侧棱和腹侧棱间具骨板5个;背面左右背侧棱间具骨板7~8个;腹面左右腹侧棱间具骨板7~8个。 背鳍1个,位于体的后部、肛门的前上方,刀状。臀鳍与背鳍相似,起点在背鳍基底后端下方。胸鳍下侧位,刀状,上部鳍条较长。尾鳍短小,圆形。 体色变化较多,雌雄鱼体色有差异。雌鱼头体黑褐色,密布许多小白点,头部白点较小,体侧和腹面的白点较大,常有几个白斑连成狭长的条状;尾柄及尾鳍2/3黑褐色,也散有白点,尾鳍外缘1/3灰白色,其余各鳍也散有白点,鳍膜色较深。雄鱼头体褐色,眼间隔前有1不规则的黄色宽带,体上、鳍上也散布橘黄色斑点(固定后为白色)和条纹;但220 mm以上的大个体,除头部和腹面外,有一些不同大小的小黑斑,尾柄上有小黑点或不规则黑线纹和白线纹,尾鳍黑褐色,背鳍黑色,有小黑斑点。 |
生物学描述 | 白斑箱鲀为热带底层鱼类,常栖息于内湾或礁坡上。杂食性,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藻类等为食。栖息深度在3~30 m。体长可达220 mm以上。 |
分布信息 | 国外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海岸至西太平洋,北至日本,南至澳大利亚。; 中国产于西沙群岛海域和台湾沿海; |
分类学讨论 | 本种有2亚种,另一亚种O. meleagris camurun,分布于夏威夷群岛至东太平洋,两者区别在体色上的差异,后者雌鱼体上白色斑点较少,而雄鱼常有许多黑色斑点,而不是橙黄色斑点。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鲀形目 海蛾鱼目 喉盘鱼目 鮟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