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Tetraodont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鲀形目 |
科名 | Ostraciontidae |
科中文名 | 箱鲀科 |
学名 | Tetrosomus gibbosus (Linnaeus, 1758) |
中文名 | 驼背三棱箱鲀 |
引证 | Rhinesomus gibbosus Fraser-Brunner, 1935; Tetrosonzus gibbosus 沈世杰, 1993; Rhinesomus gibbosus 苏锦祥, 1985; Lactophrys gibbosus 李思忠, 1962; Ostracion gibbosus Linnaeus, 1758; Tetrosomus gibbosus Jordan et Hubbs, 1925; Ostracion turritus Bloch, 1785; Ostracion gibbosum Jordan et Fowler, 1902; Acanthostracion gibbosus Smith, 1950; |
形态描述 | 背鳍9;臀鳍9;胸鳍10~11;尾鳍10。 体长为体高1.8~2.4倍,为头长3.4~3.7倍。头长为吻长1.5~2.2倍,为眼径2.2~3.0倍。 体短小,体甲大致为三棱状,背中棱和腹侧棱发达,背中棱顶端具1大形扁棘,腹侧棱上每侧具4个小扁棘,无眶前棘,眶上棱上有1弱棘。体甲在背鳍及臀鳍基底后方闭合。尾柄细弱,侧扁,光滑无鳞,能自由活动,尾柄长为尾柄高1.9~2.6倍。头短而高。吻尖斜,背缘陡斜,前端颇低,似钝突起状。眼中大,上侧位,眼间隔宽,中央凹人,眼间隔宽为眼径1.4~1.9倍。鼻孔很小,每侧2个,位于眼前方。口小,前位,很低,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颌齿细长柱状,每侧4~5枚。唇肥厚,具许多短绒状小 突起。鳃孔侧位,短缝状,几垂直,位于眼后下方,鳃孔长稍小于眼径。 鳞特化为骨板,多为六角形,少数为五角形,连成体甲。鳃孔后至体甲后端一纵行具骨板9~10个;背中棱至腹侧棱间具骨板8~9个;腹面左右腹侧棱间具骨板13~14个。骨板表面具辐状细纹或微粒状突起。无侧线。 背鳍1个,位置偏后,位于肛门前上方,无鳍棘,呈刀状。臀鳍与背鳍同形,位于背鳍后下方。胸鳍下侧位,刀状。无腹鳍及腰带骨尾鳍截形或稍圆凸。 体甲淡黄灰色,沿腹侧棱具4~5个紫褐色斑。在鳃孔后上方、体侧中部、背中棱扁平大棘后下方及背鳍基底等处各具1紫褐色斑体甲腹侧淡黄色。尾柄淡紫色。各鳍浅色,尾鳍的前后端为紫褐色。鳃腔及腹膜为灰白色。 |
生物学描述 | 驼背三棱箱鲀为热带近海底栖中小型鱼类,行动迟缓,不善游泳。主要摄食海胆类、腹足类等底栖动物,一般体长100~150 mm,最大的可达300 mm。肉肥嫩,内脏具弱碱毒,大多用作肥料,也有烤熟后食用。 |
分布信息 | 国外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海岸至太平洋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北至日本。; 中国产于东海南部、南海及台湾沿海;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43尾,体长66.3~136mm,采自福建南部台湾浅滩海域,广东汕尾、广州、海门,海南白马井、昌江海头、清澜,广西北海、雾水洲。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鲀形目 海蛾鱼目 喉盘鱼目 鮟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