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Tetraodont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鲀形目 |
科名 | Diodontidae |
科中文名 | 刺鲀科 |
学名 | Diodon hystrix Linnaeus, 1758 |
中文名 | 密斑刺鲀 |
引证 | Diodon hystrix 李思忠, 1962; Diodon hystrix Linnaeus, 1758; Diodon hystrix 沈世杰, 1993; |
形态描述 | 背鳍14~17;臀鳍14~16;胸鳍21~25;尾鳍9。 体长为体高3.6~3.9倍,为头长2.7~3.4倍。头长为吻长2.6~3.8倍,为眼径4.0~5.8倍。 体长椭圆形或长圆柱状,宽而稍平扁,头和体前部粗钝。尾部圆锥状,尾柄短,后端侧扁,尾柄长为尾柄高1.6~2.3倍。头较大,头背缘在眼后方宽而平,在眼前形成一钝角,体长为宽2.4~3.4倍。吻宽短,背缘陡斜,前端稍尖突。眼中大,侧上位,眼间隔宽平,眼间隔宽为眼径3.2~4.8倍。鼻孔每侧2个,在皮质囊状鼻突起的两侧,位于眼前方。口较小,前位,浅弧形。上下颌齿各愈合成1状大齿板,无中央缝。唇肥厚。鳃孔侧位,直裂,鳃孔长为眼径1.1~1.35倍。 头体除吻部及尾柄后部外均被粗棘,前部棘具2棘根,能自由活动,后部棘具3棘根,不能活动。胸鳍后方棘最长,其长为最长额骨棘1.3~2.2倍,为眼径2.2~2.6倍。尾柄背部有小棘。吻端至背鳍起点具15~19棘,吻端至臀鳍起点14~19棘。眼前缘无1指向腹面的小棘。鳃孔上方有2不能活动的棘。眼间隔处有3~4横行棘,每行6~8个。 背鳍1个,圆刀形,位于肛门后上方。臀鳍与背鳍相似,位置稍后。胸鳍宽,侧中位,圆截形。无腹鳍。尾鳍圆形。 头体灰褐色,体腹部灰白色,头体密布黑色小斑点,斑点小于瞳孔,它的分布不一定在棘基上。头腹部在眼下方有1褐色弧形横带,常有分支延伸至眼与鳃孔间。背鳍、臀鳍和胸鳍灰褐色,各鳍基部有黑色斑点分布,臀鳍在大形标本上斑点明显,较小个体则不明显,但基部深褐色。尾鳍灰褐色,有许多黑色斑点。 |
生物学描述 | 密斑刺鲀是热带暖水性鱼类,栖息于内湾或向海的礁面,白天常躲在礁缘下方或驻足于水层中,晚上出来觅食,以甲壳类、海胆、腹足类等为食。栖息深度8~50 m。据称皮肤有毒。但夏威夷和塔希提(Tahiti)的居民常用作食用。最大个体可达900mm。 |
分布信息 | 国外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太平洋及大西洋等各热带海域。; 中国产于西沙群岛及台湾沿海;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12尾,体长152~443 mm,采自西沙群岛永兴岛、七连岛、东岛、中建岛等海域。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鲀形目 海蛾鱼目 喉盘鱼目 鮟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