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Tetraodont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鲀形目 |
科名 | Diodontidae |
科中文名 | 刺鲀科 |
学名 | Lophodiodon calori (Bianconi, 1855) |
中文名 | 冠刺鲀 |
引证 | Diodon bleekeri (not of Gunther) 李思忠, 1962; Diodon calori Bianconi, 1855; Lophodiodon calori Smith, 1950; Lophodiodon nigropunctatus Smith, 1957;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8尾,体长85.1~186 mm,采自广东西部沿海,海南新村及西沙群岛永兴岛。 背鳍12;臀鳍10~11;胸鳍23;尾鳍9。 体长为体高2.1~2.9倍,为头长2.3~2.7倍。头长为吻长2.9~3.4倍,为眼径3.3~5.5倍。 体长卵圆形,宽而稍平扁。尾柄短,圆锥状,后端稍侧扁,尾柄长为尾柄高1.5一2.3倍。头稍宽大,平扁,体长为头宽2.1~2.9倍。吻短圆形,背缘斜,中央略凹。眼中等大,眼间隔宽为眼径2.2~3.5倍。鼻孔每侧2个,开在囊状鼻突起的两侧,位于眼前方。口小,前位,为横形浅弧状。上下颌齿各愈合成1喙状大齿板,无中央缝。唇发达,在口缘有绒状钝突起。鳃孔侧位而高,呈直立形短缝状,鳃孔长略短于眼径。 体被长棘,头顶及腹部的棘均具2棘根,能活动;体背部及侧面的棘均具3棘根, 不能活动。吻端至背鳍前方具16~17棘,前6行棘能活动。腹部的棘较长而密,腹面左右胸鳍基的中间一横行有9~11棘。吻部前端的4棘(或2棘)指向前方,其中2枚在吻背中央,2枚分别在口角上方。尾柄部无棘,但背鳍基部后方有2枚棘指向后方,伸达尾柄部。前额棘及体腹部棘较细长,一般长于体背部的棘,体背部棘较粗壮。 背鳍1个,位于体后部、肛门上方,圆形。臀鳍与背鳍相似,起点在背鳍基底后端下方。胸鳍侧中位,宽短,后端中央微凹。尾鳍窄长,后缘圆形。 体浅灰褐色,腹部浅灰色。体上有一些不规则形的黑斑分布在眼眶上方、枕区中央、胸鳍上方、胸鳍基底后方(常被胸鳍遮盖)、体侧肛门前上方及背鳍基底等处,少数棘具1小黑斑。各鳍淡灰色,无斑点。 《南海鱼类志》记录的布氏刺鲀D. bleekeri,实为本种之误,本种体背部及侧面的棘刺具3棘根,不能活动是区别于刺鲀属的最主要特征。 |
生物学描述 | 冠刺鲀为热带暖水性底层鱼类,体长可达200 mm左右。 |
分布信息 | 中国产于南海; 国外分布于南非沿海至南海及澳大利亚。;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鲀形目 海蛾鱼目 喉盘鱼目 鮟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