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Tetraodont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鲀形目 |
科名 | Tetraodontidae |
科中文名 | 鲀科 |
学名 | Arothron immaculatus (Bloch et Schneider), 1801) |
中文名 | 斑鳃叉鼻鲀 |
引证 | Arothron immaculatus 沈世杰, 1993; Tetraodon immaculatus Bloch et Schneider, 1801; Tetraodon immaculatus 陈兼善, 1969; Tetraodon kunhardtii Bleeker, 1851; Arothron immaculatus Ming-jenn Yu(于名振), 1996; Tetraodon sordidus Roppell, 1829; |
形态描述 | 依据台湾的鱼类资料描述。 背鳍9~11;臀鳍9~10;胸鳍16~19。 体长为体高2.4~2.7倍,为头长2.6~2.9倍,头长为吻长2.3~2.4倍,为眼径5.0~6.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0~1.7倍。 体长圆筒形,头胸部粗圆,向后渐细,稍侧扁,尾柄圆锥状,侧扁。体侧下缘无纵走皮褶。头中大,背缘弧形,头高大于头宽。吻短,圆钝。眼中大,侧上位,距吻端较距鳃孔为近。眼间隔宽平,为眼径2.5~2.7倍。无鼻孔,每侧有一深叉状皮质鼻突起,位于眼前方,距眼较距吻端为近。口小,前位。上下颌各有2个喙状大牙板,中央骨缝显著。唇发达,上唇较长,两端向上稍弯曲。鳃孔小,侧中位,位于胸鳍基底前方,弧形,垂直状,长等于或稍大于眼径。鳃膜黑色。 头、体除吻端、鳃孔周围和尾柄后半部外,密被细刺,腹部细刺较背部刺大。侧线明显,侧上位,背侧支伸达在鳃孔上方分出一项背支;向前伸延,弯曲,到达眼眶支后端,与此相连;背侧支向后伸出,在背鳍下方向下弯曲,而后直达尾柄中部末端;无吻背支、头侧支和下颌支侧线。 背鳍一个,位于体后部、肛门上方,圆刀形。臀鳍一个,与背鳍几同形,起点在背鳍后端下方。无腹鳍。胸鳍短宽,扇形。尾鳍宽大,后缘呈亚圆形。 体腔大,腹腔灰色。有鳔。有气囊。 体背和侧部均匀灰褐色,腹部渐浅灰色,小刺白色。鳃孔和胸鳍基底周围黑色,背鳍基部黑色。胸鳍、背鳍和臀鳍淡色,尾鳍上下缘和后缘黑色,中间部分黄色。 |
生物学描述 | 斑鳃叉鼻鲀为暖水性近海底层小型鱼类。一般体长100~150 mm,大者达200 mm。 |
分布信息 | 本种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热带海域。; 我国目前仅在台湾沿海有分布。;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鲀形目 海蛾鱼目 喉盘鱼目 鮟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