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Tetraodont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鲀形目 |
科名 | Tetraodontidae |
科中文名 | 鲀科 |
学名 | Lagocephalu wheeleri Abe, Tabeta et Kitahama, 1984 |
中文名 | 淡鳍兔头鲀 |
引证 | Lagocephalus wheeleri 杨鸿嘉, 1958; Lagocephalus wheeleri 李春生, 1984; Lagocephalus wheeleri 沈世杰, 1993; Lagocephalus wheeleri Ming-jenn Yu(于名振), 1996; Gastrophysus wheeleri 李春生, 1995; Lagocephalus wheeleri Abe, Tabeta et Kitahama, 1984;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3尾,体长180~250 mm,采自上海长江口近海区,浙江舟山。 背鳍13~14;臀鳍12~13;胸鳍15~17。 体长为2.9~3.3倍,为头长3.0~3.4倍。头长为吻长2.4~2.7倍,为眼径4.2~5.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4.0~4.3倍。椎骨8+11=19。 体亚圆筒形,头胸部粗圆,向后渐细长,稍侧扁,尾柄圆锥状,后部稍侧扁。腹部各侧自口角下方至尾柄末端下方有一显著纵走皮褶。头中大,稍侧扁。吻中长,圆钝,背缘圆突。眼中大,侧上位,距吻端较距鳃孔为近。眼间隔宽平,为眼径2.2~2.5倍。鼻瓣呈卵圆形,突起,位于眼前缘上方;鼻孔小,每侧2个,位于鼻瓣前后各一端。口小,前位,平横。上下颌骨与牙愈合,形成4个喙状牙板,中央缝显著。唇发达,边缘有细裂纹,口角有一皮褶,其外侧有一深沟。鳃孔中大,弧形,稍倾斜,位于胸鳍基底前方。鳃膜浅灰色。 头、体背面和腹面均被小刺,余部光滑无刺。小刺中等大,基部由4分星叉状细刺构成,埋人皮下。背面刺区自眼前缘上方延伸到胸鳍末端上方,前宽圆后狭尖,呈雨点形,决不伸达背鳍起点前方;腹面刺区自鼻孔下方延伸到肛门前方。侧线发达,背侧支侧上位,向前渐向下弯曲,与眼眶支后端相连;眼眶支后部上方有一分支,与项背支相连,形成眶后项背支;眼眶支向前达吻上方,左右吻分支相连,形成吻背支;在眼眶支后端下方有一分支向下垂直,形成头侧支;在鳃孔上方左右背侧支的分支相连,形成项背支;背侧支向后延长,在背鳍基底部渐向下弯曲,达到尾柄中部末端;口角外侧有一下颌支,沿腹部皮褶向后伸达胸鳍下方。 背鳍一个,略呈镰刀形,位于体后部、肛门上方,前部鳍条较长。臀鳍一个,与背鳍同形,起点稍后于背鳍起点,前部鳍条较长。无腹鳍。胸鳍短宽,侧下位,上方鳍条较长,呈倒梯形,后缘稍凹人。尾鳍宽大,后缘中部凹人,呈浅凹形。 体腔大,腹膜灰白色。鳔大,壁厚,卵圆形,后缘有一缺刻。有气囊。 体背面灰褐色或暗褐色,体侧银白色,腹面乳白色。胸鳍浅褐色,背鳍黄褐色,臀鳍灰自色。尾鳍大部黄褐色,下缘灰白色,上下缘末端尖部白色。液浸标本体背部灰褐色,各鳍均浅灰褐色。 本种骨骼为轻钙化型,即头骨、附属骨、肩带骨和脊椎骨等骨质均为较薄而轻,色泽象牙白而较透明。中筛骨稍厚而薄,稍宽,长方形,前缘平直方形,无分叉,后端略圆,弧形与额骨前缘相连。前额骨宽长,长方形,前缘稍凹人,向内侧稍倾斜,前侧角钝尖,外缘弧形,稍圆凸,前额骨外缘稍长于额骨外缘。前额骨和额骨外缘相接处向内凹人。额骨短而宽,额骨纵走隆起棱边线显著,自额骨后部向内斜行,在额骨前部向外弯曲,走向额骨中部或后部外缘。额骨隆起面较宽,隆起背面有一长近似五角形凹陷,凹陷稍浅,五角形后端底边较宽,五角形两侧肩角不明显,肩角小深凹儿无,前端凹陷尖角向前伸延,直人中筛骨中部前方。额骨后端两侧呈棘状突起,向外向后倾斜伸出,与自翼耳骨伸出一突起上下环形相叠,形成头后部大棘突。蝶耳骨窄长,与额骨后缘相连。鳃盖骨无钙化,稍薄而透明,其中前鳃盖骨最大,呈等边三角形,下缘后角圆钝,主鳃盖骨较小,呈不规则四方形。肩带骨无钙化,细长,后匙骨细长,呈曲柄状。脊椎 骨钙化低,尾椎的髓棘和脉棘形态正常,无肥厚,无呈杏仁核状。 本种过去一直与暗鳍兔头鲀混同描述。淡鳍兔头鲀与后者比较体色、鳍条颜色均浅,肌肉呈白色,骨骼钙化浅,后者体色、鳍条颜色均暗,肌肉呈红色,骨骼钙化重,两者区别很显著。 |
生物学描述 | 淡鳍兔头鲀为近海暖温水性近海底层中大型鱼类。主要摄食软体、甲壳动物和鱼类。一般体长200~300mm,大者可近450 mm。在东海与暗鳍兔头鲀一起捕获。肝脏、卵巢均有毒,肌肉、皮和精巢无毒。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热带温带海区,自南海、东海、台湾沿海到日本中部沿海; 我国分布于南海、东海和台湾沿海。;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鲀形目 海蛾鱼目 喉盘鱼目 鮟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