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Tetraodont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鲀形目 |
科名 | Tetraodontidae |
科中文名 | 鲀科 |
学名 | Monotreta leiurus (Bleeker, 1852) |
中文名 | 斑腰单孔鲀 |
引证 | Tetraodon (Monotremus) leiurus 李思忠, 1976; Monotreta leiurus Tyler, 1980; Monotremus leiurus 李春生, 1987; Tetraalon (Monotremus) palembangensis 李思忠, 1976; Monotreta leiurus 周伟, 1990; Tetraodon leiurus Bleeker, 1852; Monotremus palembangensis 李春生, 1987; Tetrodon liurus Gunther, 1870;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5尾,体长55~70 mm,采自云南省勐腊县澜沧江水域。 背鳍12;臀鳍9~10;胸鳍21~22。 体长为体高1.9~2.2倍,为头长2.0~2.4倍。头长为吻长2.4~3.1倍,为眼径5.2~8.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1~1.5倍。 体亚卵圆锥形,躯干部粗圆,微侧扁,头和尾柄部锥状,尾柄部侧扁。体侧下缘各侧无纵走皮褶。头中大,略尖锥状,头长与鳃孔至背鳍起点约相等。吻中长,尖状,吻长与眼后头长约相等。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隔宽平,为眼径3.0~3.2倍。无鼻孔,有一短而圆的皮质鼻突起,顶端开口,端部分为2叶,鼻突起距眼较距吻端为近。口小,前位。上下颌牙呈喙状,牙齿与上下颌愈合,形成4个大牙板,中央缝显著。唇厚,有细裂纹,下唇较长,其两端向上弯曲,伸达上唇外侧。鳃孔小,侧中位,呈“S”字型浅弧状,稍向前倾斜,位于胸鳍基底前方。鳃膜较厚。 体表除吻部、头面、额部和尾柄外均被细刺。侧线发达明显,背侧支侧上位,向前伸出与眼眶支相连;无形成吻背支和头侧支;胸鳍上方左右背侧支分支相连,形成项背支;背侧支向后伸至背鳍下方逐渐下弯曲,并在臀鳍上方转为向上弯曲,伸直至尾柄中部末端;无形成下颌支和腹侧支。 背鳍一个,位于体后部、肛门稍后方上方,近似方形,边缘圆形,中部鳍条稍长。臀鳍一个,与背鳍几同形,起点稍后于背鳍下方。无腹鳍。胸鳍侧中位,短宽,扇形,中部鳍条稍长。尾鳍宽大,后缘呈平截型,或亚圆形。 体腔大,腹膜白色。有一鳔。有气囊。 生活时,背部和体侧黄褐色,向腹部渐转为灰白色,背部及体侧散布许多浅灰色小圆斑,斑径约等于或小于瞳孔,肛门上方的斑点较大。体侧背鳍前方有时有不规则网状浅黑色斑纹,其网状斑纹常垂直达腹部上方。各鳍均黑灰色。 |
生物学描述 | 斑腰单孔鲀为暖温性淡水小型鱼类,其祖先起源东南亚沿海水域,经湄公河上溯栖息于澜沧江中上游水域,长期演化,成为与海水隔绝的鲀淡水栖鲀类。栖息于澜沧江水系河流清水处,活动于水体中下层。遇惊可迅速吸气,使气囊膨胀,竖立全身的刺棘,仰卧于水面,并发出吸气音。摄食淡水昆虫幼虫、贝类、虾蟹类。体长一般60~90mm。20世纪60年代,常见于澜沧江南腊河水域,80年代以来,其数量显著减少。因个体小,形体古怪,产地不作食用。 单孔鲀属鱼类有3种,即网纹单孔鲀Monotreta palembangensis (Bleeker, 1852) ,斑腰单孔鲀Monotreta leiurus (Bleeker, 1852)和方氏单孔鲀Monotreta fangi (Pellegrinet Chevery 1940),均分布于东南亚沿海和注入于这海域的河口、河流中上游和湖沼水域。 |
分布信息 | 我国分布于澜沧江云南省南部河段水域。; 分布于东南亚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等国沿海和注人于这些海域的大江河口、中上游和湖沼水域;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鲀形目 海蛾鱼目 喉盘鱼目 鮟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