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Tetraodont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鲀形目 |
科名 | Tetraodontidae |
科中文名 | 鲀科 |
学名 | Stenocephalus elongatus Harada et Abe, 1994 |
中文名 | 窄额兔鲀 |
引证 | Stenocephalus elongatus Harada et Abe, 1994;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1尾,体长276 mm,采自台湾高雄近海域。 根据原田、阿部(1994: 30)的资料描述。 背鳍13;臀鳍12。 体长为体高3.2倍,为头长1.0部。头长为吻长2.0倍,为眼径4.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2.8倍。椎骨8+ 11=19。 体亚圆筒形,头胸部粗圆,向后渐细长,稍侧扁,尾柄圆椎状,后部稍侧扁。腹部各侧自口角下方至尾柄末端下方有一显著纵走皮褶。头中大,稍侧扁。吻中长,钝圆,背缘圆突。眼中大,侧上位,距鳃孔较距吻端为近。眼间隔宽平,较窄,为眼径2.1倍:鼻瓣呈卵圆形突起,位于眼前缘上方;鼻孔小,每侧2个,位于鼻瓣前后各一端。口小.前位,平横。上下颌骨与牙愈合,形成4个喙状牙板,中央缝显著。唇发达,边缘有细裂纹,口角有一皮褶,其外侧有一深沟。鳃孔中大,弧形,稍倾斜,位于胸鳍基底前方。鳃膜灰色。 头、体背面和腹面均被小刺,余部光滑无刺。小刺中等大,基部由4分星叉状细刺构成,埋入皮下。背面刺区自眼前缘上方延伸到胸鳍末端上方,前宽圆后狭尖,呈雨点形,决不伸达背鳍起点前方;腹面刺区自鼻孔下方延伸到肛门前方。侧浅发达,背侧支侧上位,向前渐向下弯曲,与眼眶支后端相连;眼眶支后部上方有一分支,与项背支相连,形成眶后项背支;眼眶支向前达吻上方,左右吻上支相连,形成吻背支;在眼眶支后端下方有一分支向下垂直,形成头侧支;在鳃孔上方左右背侧支的分支相连,形成项背支;背侧支向后延长,在背鳍基底部渐向下弯曲,达到尾柄中部末端;口角外侧有一下颌支,沿腹部皮褶向后达胸鳍下方。 背鳍一个,略呈镰刀形,位于体后部、肛门后部上方,前部鳍条较长。臀鳍一个,与背鳍同形,起点稍后于背鳍起点,前部鳍条较长。无腹鳍。胸鳍短宽,侧下位,上方鳍条较长,呈倒梯形,后缘稍凹人。尾鳍宽大,后缘中部稍突出,其上下部稍凹人,呈双浅凹形。 体背面黑褐色,体侧银白色,腹面乳白色,胸鳍前半部黑褐色,后半部黄棕色,背鳍黑色,臀鳍基部乳白色,其余大部黄灰色,尾鳍大部黑色,上叶末端具白色三角形斑块,下叶白色斑块细长,向前延长,占据下缘四分之三。 本种骨骼为重钙化型,即头骨、附属骨、肩带和脊椎骨等骨质均为肥厚,色泽白而不透明。中筛骨肥厚,长方形,前缘平直方形,无分叉,后端中部宽突,插人额骨前部。前额骨略呈长方形,前缘稍凹人,不倾斜,前侧角呈直角,外缘微弧形,稍圆,左右前额骨外缘平行,其外缘稍长于额骨外缘。额骨短而宽,额骨背面纵走隆起棱边形状奇特,从显著狭窄的额骨后端外缘向前向内靠拢,伸达额骨后部处,便形成额骨纵走隆起面最狭窄处,由此再次向前向外开扩,伸至额前端外缘,额骨背面中部尚有一窄而细长的深凹刻,从上枕骨后端,向前伸至中筛骨中部,由此,形成六角星状棱边。额骨后部两侧呈棘突起,向后向外斜形伸出,与翼耳伸出的突起上下环形重叠,形成头后部大棘突。蝶耳骨颇窄长,前缘与额骨后缘相接,后缘两侧呈尖角状。脊椎骨钙化显著,尾椎第7~9髓棘和脉棘膨大肥厚,椭圆而扁平,呈南瓜子状。椎骨为8+11=19。 |
生物学描述 | 窄额兔鲀为暖温水性近海底层中大型鱼类。食性、体长大小等与暗鳍兔头鲀相似。肝脏和卵巢有毒,肌肉无毒。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热带、亚热带海域。; 我国分布于台湾沿海。; |
分类学讨论 | 本种是由日本鲀类学者原田祯显博士,根据1981年3月间自从台湾高雄鱼市场所获一尾体长276mm雌性标本所描写发表的。由于本种头颅明显不同于兔头鲀属、腹刺鲀属、光兔鲀属和扁尾鲀属鱼类的头颅形态,由此设置一新属,命名为窄额兔鲀属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鲀形目 海蛾鱼目 喉盘鱼目 鮟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