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Tetraodont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鲀形目 |
科名 | Tetraodontidae |
科中文名 | 鲀科 |
学名 | Takifugu guttulatus (Richardson, 1845) |
中文名 | 斑带东方鲀 |
引证 | Tetrodon ocellatus, varietas (junior?) guttulatus Richardson, 1845; Tetrodon ocellatus, var. guttulatus Richardson, 1846; Fugu niphobles 李思忠, 1962;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8尾,体长80.5~112.0 mm,采自广西北海,广东宝安。 背鳍12~13;臀鳍10~11;胸鳍15~16。脊椎8+12。 体长为体高3.2~3.7倍,为头长3.0~3.5倍。头长为吻长2.4~2.9倍,为眼径4.2~4.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2.3~2.9倍。 体亚圆筒锥形,稍细长,后部渐细,尾柄圆锥状,后部侧扁。体侧下缘各侧有一纵行皮褶。头稍粗短,钝圆。吻部钝圆,稍粗短,吻长稍短于眼后头长。眼小,侧上位。 眼间隔宽,稍圆突,为眼径2.0~2.5倍。鼻瓣呈卵圆形突起,位于眼前部上方;鼻孔每个2个,紧位于鼻瓣内外侧。口小,前位。上下颌牙各为2个喙状牙板,中央缝显著。唇稍厚,下唇两端向上弯曲。鳃孔中大,侧中位,斜弧形,位于胸鳍基底前方。鳃膜淡色。 体背面自鼻孔后缘上方至背鳍起点稍前方和腹面自鼻孔前缘下方至肛门稍前方均被细小刺。吻部、体侧和尾柄光滑无刺。侧线发达,背侧支侧上位;向前与眼眶支相连;前方达吻上方,左右吻上方支相连,形成吻背支;在眼眶支后端下方向下垂直形成头侧支;在鳃孔上方左右横支相连,形成项背支;背侧支向后延伸至尾柄末端上方;下颌支自口角后方向后延长,终止于鳃孔后缘下方;腹侧支自胸鳍末端下方向后延伸至尾柄下方末端。 背鳍一个,位于体后部、肛门稍后上方,近似镰刀形,中部鳍条稍长。臀鳍一个,与背鳍几同形,基底稍后于背鳍基底。无腹鳍。胸鳍侧下位,短宽,近方形,后缘呈微圆形。尾鳍稍大,后缘呈微圆形。 体腔大,腹膜淡色。鳔大有气囊。 斑带东方鲀的头骨类型属于斑带东方鲀型。骨质薄,质硬而细密,呈白色。中筛骨短而粗,前缘为深叉形。额骨隆起面平坦,光滑,无刻纹,呈小型菱形状,前方一角渐细尖,成直线状,伸至中筛骨后端,后面侧方两角达额骨后部,未伸达外缘,后方一角与上枕骨接连,隆起两侧后缘具若干小棘。前额骨较大,呈三角形,前缘凹人,向内侧倾斜,前缘内侧各具一小而不显著的嗅神经孔,外侧角锐尖,外缘平直,后部显著向内侧倾斜收敛。额骨长,显著大于宽。额骨外缘与前额骨外缘约等长。蝶耳骨突起短而窄,向两侧平直突起。眶上缘稍长,呈向内浅弧形弯曲状,由较长的前额骨和约等长的额骨以及短的蝶耳骨外缘相连构成(图109,C)。 生活时体背面黄灰褐色,有许多大小不等的淡黄绿色小斑点,斑径等于或小于瞳孔,体侧下方皮褶呈一条鲜艳黄色纵带。体侧及腹面乳白色。胸斑椭圆形,稍大于眼径,向前倾斜位,呈黑褐色,仅上方具由小白斑围绕形成花瓣状边缘。背部由一条黑褐色亮横带直接左右胸斑。背鳍基底下方两侧亦有一黑褐色斑点。胸鳍基底前上方有一浅黑褐色细长条小斑点。各鳍浅黄色,尾鳍后端为黄红色。 |
生物学描述 | 斑带东方鲀为南海沿海常见的近海底层小型鱼类,喜栖于沿海海藻丛生的浅海海域和河口、港湾等。摄食贝类、甲壳类和鱼类。一般体长70~100mm,最大达130mm,产卵期为3~4月份,卵径为0.5mm,体长105~115mm,雌鱼怀卵量为2.6~4.3万粒。肝脏和卵巢有剧毒,皮和精巢有毒,肌肉无毒。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中国南海广东、广西沿海以及珠江口、海南岛河口的咸淡水水域。; |
分类学讨论 | 本种曾在Richardson(1844~1845)“The zoology of the voyage of H.M.S.Sul-phur,under the command of Captaion Sir Edward Belcher,R.N.,Ichthyology” Part 3里, 以Tetrodn ocellatus varietas (junior?) guttulatus的学名报道。Richardson是根据Reeves采自中国广东、保存于British Museum的一尾全长1.91英寸、体宽0.4英寸的幼鱼予以描述发表的。根据“D. 13; A. 11; C. 8 1/2; P. 15”,“酒精保存的小标本背面黄褐色,除一条背部条纹和背鳍基底暗色圆斑之外,散布众多白色小斑点”等的特征,Richardson认为本种是一个与弓斑东方鲀Teirodon ocellatus Osbeek, 1757相似的体形和小刺、侧线分布的幼鱼态变异种。Richardson在书中留下弓斑东方鲀的侧面图以及弓斑东方鲀与本种的背面图。这些插图对本种的鉴定是提供了很重要的线索。 根据Richardson对Tetrodon ocellatus varietas (junior?) guttulatus的文字描述与背面插图,本著者认为此种是有效种,应视为一个与弓斑东方鲀并不牵连的独立物种。因此,将此变异种提升为一个独立有效种,即斑带东方鲀Takifugu guttulatus (Richard-son, 1845)。中文名“斑带”指体侧胸斑以背部横带相连接之意。 李思忠(1962)曾在《南海鱼类志》描述的星点东方鲀Fugu niphobles (Jordan etSnyder, 1902);成庆泰等(1975)在专题论文《中国东方鲀属鱼类分类研究》中描述的广西(北海)、广东(宝安)的标本;匡庸德、梁森汉(1986)《海南岛淡水及河口鱼类志》里描述的星点东方鲀F. niphobles以及张玉玲(1989)《珠江鱼类志》中描写的星点东方鲀F. niphobles,均认为是本种的同物异名。 本种与星点东方鲀Takifugu niphobles (Jordan et Snyder, 1902)较为相似,但与后者的外形、头骨特征以及栖息地明显不同,本种体形较粗壮,体背部具一暗色宽带将两侧胸斑相连接,胸鳍基底上半部仅具一暗色细长条斑点;本种头骨类型为斑带东方鲀型;本种栖息于广东、广西沿海以及珠江口和海南岛河口等的咸淡水水域。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鲀形目 海蛾鱼目 喉盘鱼目 鮟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