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Tetraodont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鲀形目 |
科名 | Tetraodontidae |
科中文名 | 鲀科 |
学名 | Takifugu oblongus (Bloch, 1786) |
中文名 | 横纹东方鲀 |
引证 | Torguigener oblongus Smith, 1953; Fugu oblongus 李思忠, 1962; Spheroides oblongus Herre, 1924; Takifugu oblongus 沈世杰, 1984; Fugu oblongus 杨鸿嘉, 1970; Takifugu oblongus Ming-jenn Yu(于名振), 1996; Fugu oblongus 陈兼善, 1969; Takifugu oblongus 沈世杰, 1993; Tetrodon oblongus Bloch, 1786; Takifugu oblongus Matsuura, 1984; Fugu oblongus Abe, 1952; |
形态描述 | 背鳍12~14;臀鳍10~12;胸鳍15~17。 体长为体高3.2~4.3倍,为头长2.5~3.2倍。头长为吻长1.8~2.2倍,为眼径1.8~2.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2.2~2.9倍。 体亚圆筒锥形,稍长,前部粗圆,后部渐细小,尾柄圆锥状,后端渐侧扁。体侧下 缘各侧有一纵行皮褶。头中大、钝圆,头长较鳃孔至背鳍起点距短。吻长与眼后头长约相等。眼小,侧上位。眼间隔宽,稍圆突,为眼径2.1~3.9倍。鼻瓣呈卵圆形突起,位于眼前缘上方;鼻孔每侧2个,紧位于鼻瓣内外侧。口小,前位。上下颌各有2个喙状,牙齿与上下颌骨愈合形成4个牙板,中央缝明显。唇发达,有细纹,下唇较长,其两侧向上弯曲。鳃孔中大,侧中位,位于胸鳍基底前方。鳃膜外露,淡色。 体背面自鼻孔后方至背鳍起点和腹面自眼前缘下方至肛门前方以及侧面在鳃孔前方和胸鳍基底稍后方均有密集小刺,吻部和背鳍起点后方光滑无刺。侧线发达,背侧支侧上位;向前与眼眶支相连;前方达吻上方,其左右支相连成吻背支;在眼眶支后端下方向下垂直形成头侧支;在鳃孔上方左右横支形成项背支;背侧支向后延伸至尾柄末端上方;下颌支自口角下方向后延至鳃孔下方;腹侧支由胸鳍末端起,延至尾柄末端下方。 背鳍一个,位于体后部、肛门稍后方,近似镰刀形,中部鳍条稍长。臀鳍一个,与背鳍几同形,基底与背鳍基底几相对。无腹鳍。胸鳍侧中位,短宽,近似方形,后缘稍圆。尾鳍宽大,后缘稍圆形。 体腔大,腹膜淡色。鳔大。有气囊。 横纹东方鲀的头骨形态类型属于横纹东方鲀型。头骨骨质中等厚,质硬而细密,呈象牙白色。中筛骨短而宽,前缘分叉为深凹形。额骨隆起面较窄小,平坦,具几列纵走细刻纹。左右额骨纵走隆起线呈细腰形,细腰部中等宽,前端向外缓缓弯曲,棱线变得不明显,与前额骨后缘内狈I相连,后端亦向外弧形弯曲,达额骨后缘外侧,后端隆起线中部外侧具一深凹陷。额骨长大于宽。前额骨小,三角形,前缘稍凹,稍向内侧倾斜,外侧角钝圆,外缘短而微向外圆突,后部向内侧倾斜收敛。额骨外缘向内弧形凹入,很长,约等于前额骨外缘的一倍。蝶耳骨短而窄,向后稍倾斜伸出。眶上缘较长,呈向内浅凹弧形,由较短前额骨、较长额骨和很短蝶耳骨外缘构成。 生活时体背面黄褐色,背面和侧面自头部至尾柄有十几条白色横带,头部横带细,排列紧密,体和尾柄横带宽,排列疏松。头和体背部有许多白色小圆斑。腹面乳白色,皮褶呈黄色纵带。各鳍黄色,其中背鳍和尾鳍黄色较深。 |
生物学描述 | 横纹东方鲀为热带、亚热带暖水性近海底层小型鱼类。常见于海南岛和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沿海,可进人大小河口咸淡水水域。春季由外海游向沿岸产卵,冬季移向外海深处。主要摄食软体动物、甲壳类和鱼类。一般体60~180mm,大的可达400 mm。肝脏、卵巢剧毒,皮肤、皮、精巢和肌肉亦有毒。 |
分布信息 | 我国分布于南海、东海南部和台湾沿海海域。; 本种在东方鲀属鱼类中分布最宽,西至南非,南至大洋洲,东至菲律宾至我国南海和日本南部沿海。;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51尾,体长60 ~201 mm,采自福建东澳、厦门、东山,广东汕尾、甲子,广西北海,海南海头港、榆林、三亚。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鲀形目 海蛾鱼目 喉盘鱼目 鮟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