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Tetraodont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鲀形目 |
科名 | Tetraodontidae |
科中文名 | 鲀科 |
学名 | Takifugu orbimaculatus Kuang, Li et Liang, 1984 |
中文名 | 圆斑东方鲀 |
引证 | Takifugu orbimaculatus Kuang, Li et Liang, 1984; Fugu orbimaculatus 匡庸德, 1990;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6尾,体长108~188mm,采自珠江口虎门莲花山水道、中山磨刀门水道和新会艮洲湖。 背鳍13~14;臀鳍11~12;胸鳍16~17。椎骨21~22。 体长为体高3.0~3.4倍,为头长3.0~3.6倍。头长为吻长3.2~3.6倍,为眼径4.3~6.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2.0~2.3倍。 体亚圆筒形,稍细长,头胸部粗圆,微侧扁,躯干后部渐细,尾柄锥体状,后部渐侧扁。体侧下缘纵行皮褶发达。头短小,钝圆,头长显著短于鳃孔至背鳍起点距。吻短,钝圆,吻长显著短于眼后头。眼稍小,侧上位。眼间隔宽,稍圆突,为眼径2.1~2.7倍。鼻瓣呈卵圆形突起,位于眼前缘上方;鼻孔每侧2个,紧位于鼻瓣内外侧。口小,前位,上下颌牙各有2个喙状牙板,中央缝显著。唇发达,下唇两端向上弯曲。鳃孔中大,侧中位,呈浅斜弧形,位于胸鳍基底前方。鳃膜厚,不外露,淡色。 体背面自鼻孔前缘至背鳍起点前方和腹面自眼前缘下方至肛门前方均被小刺,小刺中等大。吻部、体侧和尾部均光滑无刺。侧线发达,背侧支侧上位;向前与眼眶支相连;向前方达吻上方,在鼻瓣前方左右吻支相连,形成吻背支;在鳃孔上方左右背侧横走分支相连,形成项背支;在眼眶后下方向下垂直,形成头侧支;背侧支向后至尾柄末端上方;下颌支始于口角,向后延长至鳃孔后缘下方;腹侧支从胸鳍末端下方起,延伸至尾柄末端下方。 背鳍一个,位于体后部、肛门稍后方,近似镰刀形,中部鳍条延长。臀鳍一个,与背鳍几同形,基底与背鳍基底相对。无腹鳍。胸鳍侧中位,短宽,倒梯形,后缘稍圆。尾鳍宽大,后缘呈亚圆形。 体腔大,腹腔淡色。鳔大。有气囊。 圆斑东方鲀的头骨形态类型属于横纹东方鲀型。头骨骨质中等厚,质硬而细密,呈象牙白色。中筛骨短而宽,前缘分叉为深凹形。额骨隆起面较窄小,平坦,无细刻纹。 左右额骨隆起线呈细腰形,细腰部中等宽,前端二级脊棱向外缓缓弧形弯曲,达到前额骨外缘后端相接,一级棱线自中腰内侧背面始起,伸至额骨前端,在前端圆弧形靠拢,呈矛枪状,后端向外弧形扩开,达额骨后缘外侧。后端隆起线外侧具一深凹陷。额骨长显著大于宽。前额骨小,三角形,前缘稍凹,稍向内倾斜,外侧角尖锐,外缘短而平直,后部向内侧倾斜收敛。额骨外缘较长,平直,向后扩开。蝶耳骨短而窄,稍向后弯曲伸出。眶上缘较长,呈中等弧形,由较短前额骨、较长额骨和较短蝶耳骨外缘构成。 生活时体背面黄绿色,腹部乳白色。胸斑深褐色,较圆,稍大于眼径,在鼻孔稍前方、眼间隔、胸斑之间和尾柄中部上方各有一暗褐色横带,胸斑具倒马蹄形的浅黄绿色边缘。背鳍基部两侧各具一暗褐色长椭圆形大斑,边缘浅黄绿色。各鳍几透明,体侧下方无黄色纵带。 |
生物学描述 | 圆斑东方鲀为暖水性咸淡水河口中下层小型鱼类。摄食虾、贝及水生昆虫等,食性颇杂。幼鱼常群集岸边浅水区觅食。一般体长100~160mm,大的可达190 mm。雌雄个体体长达110mm,性腺已成熟,体长187mm雌鱼卵巢呈橘黄色,重量8.5~10克,怀卵量约达3万粒。 |
分布信息 | 本种仅见于珠江口出海水道水系及河口咸淡水水域,分布极窄狭。其他地方尚未报到。毒性情况尚不详。 仅分布于我国广东珠江出海水道的咸淡水和淡水水域。;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鲀形目 海蛾鱼目 喉盘鱼目 鮟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