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Tetraodont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鲀形目 |
科名 | Tetraodontidae |
科中文名 | 鲀科 |
学名 | Takifugu plagiocellatus Li |
中文名 | 斜斑东方鲀,新种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4尾,体长72.0~109.5 mm,采自海南新村。 背鳍11;臀鳍8;胸鳍15。 体长为体高3.6~4.2倍,为头长3.1~3.3倍,头长为吻长3.2~3.4倍,为眼径3.7~4.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2.6~2.9倍。 体亚圆筒锥形,稍细长,后部渐狭细,尾柄圆锥状,后部侧扁。腹部下侧皮褶发达头稍细长,钝圆。吻部钝圆,稍细长,吻长稍短于眼后头长。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隔宽,稍圆突,为眼径1.5~2.2倍。鼻瓣呈卵圆形突起,位于吻中部上方;鼻孔每侧2个,紧位于鼻瓣内外侧。口小,前位。上下颌牙各为2个喙状,牙齿与上下颌骨愈合形成4个牙板,中央缝显著。唇稍厚,下唇两端向上弯曲。鳃孔中大,侧中位,斜弧形,位于胸鳍前方。鳃膜淡色。 体背面自鼻孔后缘上方至背鳍起点稍前方和腹面自鼻孔前缘下方至肛门稍前方均被细小刺,每小刺基底均有一白色微小细点。沿着背面后部上方和尾柄上方侧线的两侧,有一列细小刺和白点排列。吻部、体侧和尾柄均光滑无刺。侧线发达,背侧支上位;向前伸达与眼眶支相连;前方达吻上方,左右吻支相连,形成吻背支;在眼眶支后端下方形成头侧支,向下垂直到达鳃孔裂下端前方;在鳃孔上方左右背侧支的横走分支相连,形成项背支;背侧支向后延伸至尾柄末端上方;下颌支自口角后方向后延伸,止于鳃孔后缘下方;腹侧支自胸鳍末端下方重又起,向后延伸至尾柄末端下方。 背鳍一个,位于体后部、肛门上方,近似镰刀形,中部鳍条稍长。臀鳍一个,与背鳍几同形,基底稍后于背鳍底起点。无腹鳍。胸鳍侧中下位,短宽,近方形,后缘呈微圆形。尾鳍稍大,后缘呈微圆形,或截形。 体腔较大,腹膜淡色。鳔大。有气囊。 斜斑东方鲀的头骨形态类型属于斜斑东方鲀型。骨质薄,质硬而细密,呈白色。中筛骨短而粗,前缘为深凹形。额骨隆起面平坦,光滑,无刻纹,呈细腰细长瓶形状。左右额骨隆起线向内浅弧凹人,前端向外弧形弯曲,达到前额骨外部后缘,而后继续向前,向内弧形凹人,伸达中筛骨后端,额骨隆起后部向外浅弧形弯曲,到达额骨后缘外部,而后斜直靠拢,达至上枕骨基部。前额骨呈三角形,前缘凹人,稍向内侧倾斜,前缘内侧各具一小而不显著的嗅神经孔,外侧角锐尖,外缘向外微弧形突出,后部向内侧 倾斜收敛。额骨前部窄,后部宽,长明显大于宽,额骨外缘稍长于前额骨外缘。蝶耳骨突起短而较宽,向两侧平直突出。眶上缘较长,呈向内侧深弧形弯曲,由稍长的前额骨和较长的额骨以及短的蝶耳骨外缘连接构成。 液浸标本的背面呈青灰色,眼后方至尾柄上方分布许多大小不同的灰白色圆形和长椭圆形小斑点,圆形斑点小于瞳孔,长椭圆形斑点大于瞳孔。胸斑中等大,黑色长椭圆形,呈向前倾斜状。有一标本的胸斑上方尚有一稍小的长椭圆形黑色斑点,二斑点紧相连,呈蝴蝶形状。背鳍基底下方两侧均有黑色半椭圆形斑点。腹部乳白色。腹部皮褶呈浅黄色纵带。各鳍浅黄色。 本种正模标本:IOCAS H92-445,体长80.5 mm, 1992年3月27日采自海南新村。副模标本3尾:(1)IOCAS H92-446,体长76.5 mm ; (2) IOCAS H92-343(1),体长78.6 mm; (3) IOCAS H92-343 (2),体长67.7 mm, 1992年3月25日采自海南新村。 正副模标本4尾均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生物学描述 | 斜斑东方鲀为南海近海底层小型鱼类,喜栖于沿海岩礁藻丛的浅水海域。体长为70~110 mm,毒性情况尚不详。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我国海南岛东部沿海。;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鲀形目 海蛾鱼目 喉盘鱼目 鮟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