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Tetraodont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鲀形目 |
科名 | Tetraodontidae |
科中文名 | 鲀科 |
学名 | Takifugu vermicularis (Temminek et Sch1egel, 1850) |
中文名 | 虫纹东方鲀 |
引证 | Spheroides vermicularis Wang et Wang, 1935; Fugu vermicularis 朱元鼎、许成玉, 1963; Tetrodon vermicularis Temminck et Schlegel, 1850; Tetrodon vermicularis Gunther, 1870; Takifugu radiatuss Matsuura, 1984; Spheroides vermicularis 李思忠, 1955; Sphoeroides vermicularis radiatus Abe, 1948; Fugu vermicularis radiatus 李思忠, 1962; Takifugu vernnicularis 许成玉, 1990; |
形态描述 | 背鳍12~14;臀鳍10~12;胸鳍16~17。 体长为体高3.4~4.3倍,为头长2.7~3.2倍。头长为吻长2.4~3.2倍,为眼径1.9~2.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2.7~3.5倍。 体亚圆筒锥形,头胸部粗圆,微侧扁,躯干后部渐细,尾柄圆锥状,后部渐侧扁。 体侧下缘各侧有一纵行皮褶。头中大,短粗,钝圆,头长显著短于鳃孔至背鳍起点距长。吻短,钝圆,吻长显著短于眼后头长。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隔宽,稍圆突,为眼径2.9~3.8倍。鼻瓣呈卵圆形突起,位于眼前缘上方;鼻孔每侧2个,紧位于鼻瓣内外侧。口小,前位,呈横浅弧形状。上下颌牙呈喙状,牙齿与上下颌骨愈合,形成4个大牙板,中央缝显著。唇厚,有细裂纹,下唇较长,其两端向上弯曲,伸达上唇外侧。鳃孔中大,侧中位,呈浅弧形,稍倾斜,位于胸鳍基底前方。鳃膜白色。 头部、体背和腹面均光滑无刺,亦无疣状皮质突起。侧线发达,背侧支侧上位;向前与眼眶支相连;前方达吻上方,在鼻瓣前方左右吻分支相连,形成吻背支;在鳃孔上方左右背侧支横走分支相连,形成项背支;在眼眶支后部下方向下垂直,形成头侧支;背侧支向后延伸至尾柄末端上方;下颌支自下颌下方向后延伸,止于鳃孔后缘下方;腹侧支起于胸鳍末端下方,延伸至尾柄末端下方。 背鳍一个,位于体后部、肛门稍后上方,近似镰刀形,中部鳍条延长。臀鳍一个,与背鳍儿同形,基底与背鳍基底相对。无腹鳍。胸鳍侧中位,短而宽,近方形,后缘圆形。尾鳍宽大,后缘呈亚圆型。 体腔大,腹腔淡色。鳔大。有气囊。 虫纹东方鲀的头骨形态类型属于虫纹东方鲀型。骨质厚,质软而较疏松,呈象牙白色。中筛骨短而宽,前缘分叉为中等凹形。额骨隆起面颇宽,布满纵走细刻纹。左右额骨纵走隆起线呈细腰扩开形,细腰中部宽,前端向外圆形弯曲,棱线显著,伸至额中部外缘,不与前额骨后缘相连,后端亦向外圆形弯曲,达到额骨后缘外侧,额骨后缘外侧具锯状突起,细腰中部外侧具一深凹陷。额骨宽,约等于长。前额骨中等大,呈倒梯形,前缘平直,未倾斜,外侧角钝圆,外缘较长,平直,向内侧稍倾斜。额骨隆起面还以窄细带相连于前额骨外侧边缘。额骨外缘较长,约等于前额骨外缘。蝶耳骨细而稍长,向后弯曲伸出。眶上缘较长,向内浅弧形弯曲,由约等长的前额骨和额骨以及一半长的蝶耳骨外缘构成。 生活时体背面紫褐色,布满许多扁圆形、大小不同的青灰色白斑,体侧圆斑较大,扁长,弯曲,呈条状或蠕虫纹状。胸斑大,深褐色,具青灰色花瓣状边缘,在胸斑上方的背部底色变暗,呈似具一模糊褐色横带状。背鳍基底亦有一深褐色斑纹,有时不明显。体侧皮褶有一黄色纵带,腹面乳白色。胸鳍、背鳍和臀鳍浅黄色。尾鳍黄色,下缘有一白色窄带。 |
生物学描述 | 虫纹东方鲀为暖温水性近海底层中小型鱼类。肉食性,主要摄食贝类、甲壳类和鱼类等。一般体长150~250mm,大的可达300mm。卵巢、肝脏有剧毒,肌肉、皮和精巢亦有毒。 |
分布信息 | 朝鲜和日本。; 我国分布于南海、东海、台湾沿海、黄海和渤海。;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96尾,体长47~243 mm,采自辽宁盖平、大连,山东蓬莱、龙口、烟台、威海、石岛大渔岛、青岛浮山所、沙子口、青岛鱼市、石臼所,江苏连云港西连岛、吕泗,上海鱼品加工场、崇明、佘山,浙江嵘山、蚂蚁岛、葫芦岛,下大陈岛,福建东澳,广东甲子。 |
分类学讨论 | 本种是由Temminck和Schlegel根据日本长崎采集的标本,以Tetrodon vermicu-laris的名称,1850年在“Fauna Japonica, Pisces.”(日本动物志,鱼部)上发表的,该书描述中明确指出“体侧具一斑块”。 1949年Abe(阿部)对仅分布于日本太平洋沿海、体侧无胸斑和浅灰色花瓣状边缘的另一东方鲀定名为Sphoeroides vermicularis vermicularis (Temminek et Schlegel,1850)(日名shosaifugu,潮际河豚),并对分布于日本懒户内海、九州西岸和黄海和东海、体侧具胸斑和浅灰色花瓣状边缘的种,定名为Sphoeroides vermicularis radiatusAbe, 1949(日名nashifugu,梨河鲀),以新种予以发表。 1955年,松原喜代松也将上述两种表示为Fugu vermicularis vermicularis(“sho-saifugu”)和Fugu vermicularis radiatus(“nashifugu” )。Matsuura (1984对上述两种分别表示为Takifugu vermicularis, “shosaifugu”和Takifugu radiatus, “nashifugu”。 然而,1975年成庆泰等在《中国东方鲀属鱼类分类研究》中坚持认为1850年Temminck et Schlegel描述的体侧具一斑块、分布于中国和日本海域的种,应该认为是虫纹东方鲀Fugu vermicularis (Temminck et Schlegel, 1850),而体侧无斑块,仅分布于日本沿海的“shosaifugu”,理应视为是被Abe张冠李戴的新种。 为了证实这一论点,李春生于1979年向荷兰Leiden博物馆Boesemman博士索取Temminck et Schlegel原模标本的彩色照片和体形形质数据,经分析证实了上述观点是正确的,并致函Abe建议共同发表这一新种。Abe (1988)是在这一情况之下,才把“nashifugu” , Fugu vermicularis radiatus改定为Fugu vermicularis,并将另一种“sho-saifugu”, Fugu vermicularis vermicularis重新命名为Fugu snyderi,予以新种发表的。Abe对此未回过复函,亦未寄来过其论文,在其论文中也未反映出中国、荷兰和日本三国学者间进行学术探讨和交流的情况。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鲀形目 海蛾鱼目 喉盘鱼目 鮟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