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Tetraodont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鲀形目 |
科名 | Tetraodontidae |
科中文名 | 鲀科 |
学名 | Torquigener rufopunctatus (Li, 1962) |
中文名 | 棕斑丽纹鲀 |
引证 | Amblyrhynchotes hypselogenion rufpunctatus Li,(李思忠,Li Sizhong), 1962; Amblyrhynchotes rufopunctatus 李春生, 1987; Torquigener gloerfelti Hardy, 198;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2尾,体长99~180 mm,采自广西北海、洄洲岛。 背鳍9;臀鳍7;胸鳍15~16,脊椎8+11。 体长为体高3.2~4.0倍,为头长2.9~3.3倍。头长为吻长2.1~2.3倍,为眼径4.3~4.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3.5~4.0倍。 体亚圆筒锥形,头胸部较粗圆,向后渐细狭,微侧扁,尾柄圆锥状,后部侧扁。体侧下缘各侧有一纵行皮褶。头中大,钝圆,头长略短于鳃孔至背鳍起点距。吻中长,圆钝,吻长略长于眼后头长,眼小,长椭圆形,侧上位。眼间隔宽平,宽为眼径1.7~2.0倍。鼻瓣呈椭圆形,微突起,位于眼前缘上方;鼻孔每侧2个,紧位于鼻瓣内外侧。口小,前位。上下颌各具2个喙状牙板。唇发达,有细裂纹,下唇较长,两端向上弯曲,伸达上唇外侧。鳃孔小,侧中位,呈浅弧形,垂直或稍倾斜,位于胸鳍基底前方。鳃膜白色。 体背面自鼻孔至背鳍鳍基稍前方有稀疏排列的小刺,腹面自鼻孔下方至肛门前方有小刺,头侧和胸鳍后方也有小刺,鳃孔前缘下半部的小刺最长,腹部小刺明显大于背部小刺。口部四周和尾部光滑无刺。侧线发达,背侧支侧上位;向后延伸至尾柄中部末端;背侧支向前伸至与眼眶支相连;前方达吻上方,在鼻瓣前方左右吻支相连,形成吻背支;在鳃孔上方左右背侧横走分支相连,形成项背支;在眼眶支后部下方向下伸出一分支,形成头侧支;口角外侧有一下颌支弯向腹侧,止于胸鳍基底下方;腹面在胸鳍末端下方有一腹侧支,向后伸达尾柄下部末端。 背鳍一个,位于身体后部、肛门稍后上方,略呈镰刀形。臀鳍一个,与背鳍几同形,稍短,起点位于前鳍基底稍后下方。无腹鳍。胸鳍侧中位,短宽,近方形,后缘呈圆形。尾鳍宽大,后缘呈平截形。 体腔大,腹膜淡色。鳔粗短,后端中部为凹沟状。具气囊。 液浸标本头体背面浅棕褐色,散布深褐色小斑点,头体部侧面散布的小斑点较大且 稀疏。体侧稍浅色,腹部白色。各鳍浅灰棕色。 生活时头体背面为浅黄褐色,散布许多黄红褐色小圆斑,体侧下方为黄色,侧中部自吻到尾鳍鳍基有较大且稀的黄褐色椭圆形斑点,背面在眼前和眼后方以及胸鳍后上方各有一条黄褐色大鞍状斑纹,腹部乳白色。背鳍、胸鳍和尾鳍浅灰黄色,臀鳍白色,尾鳍向后渐变为灰褐色。 |
生物学描述 | 棕斑宽吻鲀为热带、亚热带海域底层小型鱼类。肉食性,摄食软体动物、甲壳类、棘皮动物和鱼类等。个体不大,一般100~140mm。内脏和卵巢剧毒。 |
分布信息 | 我国分布于南海沿海海域;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爪哇海、泰国泰国湾和南海中国海域。; |
分类学讨论 | 本种与头纹宽吻鲀Torguigener hypselogeneion在外部形态上很相似,本种背鳍和臀鳍鳍条数较少,头侧颊部无浅色横带,体背和体侧无白色椭圆形斑点,尾鳍上方鳍条无纵行排列的棕褐色小斑点。 《南海鱼类志》(1962)鲀形目(Tetraodontionformes)是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思忠(Li Sizhong)负责撰写的。本种原名为棕斑宽吻鲀Amblyrhynchotes hypselogenionrufopunctatus,是由李思忠将其作为新亚种在该书中描述并予以发表的。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在该书写作分工表和新亚种上均没有分别记述该目分工负责人李思忠以及该亚种命名人Li的署名。1987年李春生在《中国鱼类系统检索》一书中,给棕斑宽吻鲀补遗了命名人Li的署名,并将亚种提升为种,以“棕斑宽吻鲀Amblyrhynchotes rufop-unctatus Li”的名称予以记载。 1986年5月日本学者阿部宗明(T.Abe)致函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提出借阅本种副模标本,本所如期借与。他据此标本,与新西兰学者Hardy合作于1 988年在“UO”杂志上发表题为“Unavailabity of the name Amblyrhynchotes hypselogenion rufop-unctatusAnon.,1962,and notes Torquigener gloerfeti(Pisces:Tetraodontidae)”一文,认为《南海鱼类志》中的棕斑宽吻鲀A .h.rufopunctatus与Hardy(1984)表的新种Torquigener gloerfelti(产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和松巴岛)是同一种,并宣称根据《国际命名法规》(1985年,第三版)第14款项的规定,A.h.rufopunctatus为无署名的无效种,因而主张T.gloerfelti为有效种。这里应当指出的是,在Hardy和Abe发表上述文章之前,李春生于1987年已经在《中国鱼类系统检索》一书中已对棕斑宽吻鲀做了补遗,给出本种命名人Li的署名,因此从严格意义而言,此时本种已不再是无署名的种,他们在1988年引用《国际命名法规》条款时已不适用于本种种名优先权的主张。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鲀形目 海蛾鱼目 喉盘鱼目 鮟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