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RANFORMES |
目中文名 | 蛙形目 |
科名 | Bufonidae |
科中文名 | 蟾蜍科 |
学名 | Bufo melanostictus |
中文名 | 黑眶蟾蜍 |
俗名 | 癞刺; |
形态描述 | 依据龙泉、江山、景宁等地标本描述。 成体:雄性体长64.81毫米左右,雌性体长71.8毫米左右,雌性个体大于雄性个体,(表1一26)。头宽大于头长,鼻间距小于眼间距,上眼睑宽约为眼间距的2/3;头部具有黑色骨质脊棱(图1一58),其主干由吻端起沿吻棱和上眼睑内侧直到眼后角及鼓膜上方,明显而突出,棱后紧接长椭圆形的耳后腺;头顶部显著下凹,鼓膜明显,略小于上眼睑之宽,椭圆形。 前肢细长,指长顺序3、1、4、2。指端圆、黑色。关节下瘤为棕色;外掌突大,内掌突略小,均为黑棕色。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后,左右跟部不相遇;足等于胫长;趾端圆形黑色,趾扁,趾侧有缘膜,基部相连成半蹼,在蹼与缘膜的边缘有成行的棕黑色刺。关节下瘤不明显,内外踱突棕黑色,均较小。 皮肤粗糙,除头顶部无疣粒外,布满大小不等的疣粒。上眼睑疣粒小而密集,耳后腺大,长椭圆形、隆起。自枕后在背中线两侧各有一纵行排列规则的大圆疣,四肢疣粒小,一直分布至指、趾的背面和腹面;腹面密布小疣粒,所有的疣粒上都有黑棕色的角质刺,显得特别粗糙。 生活时体色有较大变异,一般为土黄褐色,或黑褐色,有的有不规则的红棕色花斑。液浸标本背面呈黑土色或土黄黑色,浅色花纹不甚明显,腹面淡黄色,有深灰色花斑。 第二性征:雄蟾个体较小;有单咽下内声囊,声囊孔多在右侧,为长裂形;第1、2指基部内侧有黑色婚垫。 卵:卵成单行或双行排列于卵带内,卵径为1.3~1.5毫米,动物极黑色,植物极棕色。 蝌蚪:体黑色,尾鳍色浅,体尾上散有细纹(图1一59);蝌蚪常集合成群,早期蝌蚪多在水边浅处,蝌蚪较大时,则多在深水处活动;唇齿式Ⅰ:1一1/Ⅲ;仅在口角处有唇乳突(图1—60);新幼蟾体长约10毫米左右(见表1—27)。 |
分布信息 | 省内:北雁荡以南各县,如乐清、温州、遂昌、云和、丽水、龙泉、庆元等地。国内还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
经济价值 | 据报道它的有益系数为71.88%,是捕食害虫的主要两栖类动物之一,对消灭农田害虫,进行生物防治有一定作用。此外,从它的耳后腺中可以提取蟾酥,其作用、疗效和大蟾中华亚种的蟾酥相同。 |
文献 | 浙江动物志 两栖爬行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