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hinotriton chinhaiensis   镇海棘螈

字段 内容
目名 SALAMANDRFORMES
目中文名 螈蝾目
科名 Salamandridae
科中文名 蝾螈科
学名 Echinotriton chinhaiensis
中文名 镇海棘螈
俗名 山壁虎;
形态描述 依据镇海标本描述。
成体:雄螈全长平均119毫米,雌螈137毫米左右(表1—8)。体形明显宽而扁,尾不发达,四肢适中;头宽大于头长,头侧有骨质棱起,头顶有V形嵴,耳后腺扁平;口角有三角形突起;上、下颌缘有细齿;舌卵圆形,两侧和后端有些游离。
躯干扁,体背面有明显的脊椎和肋骨棱嵴痕迹;体侧约有12枚较大的疣粒,成纵行排列,肋骨末端刺入疣粒中;后肢略粗于前肢,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重叠,指4,趾5;尾鳍褶不发达,仅存在于尾末端。
皮肤粗糙,全身满布大小不一的疣粒,体腹面的疣粒较扁平,疣粒间有许多横缢纹,仅在上下唇缘、指趾腹面少数部位光滑无疣。生活时体色除上下唇缘、指趾腹面、口角的三角形突起、耳后腺后缘和尾腹面呈桔红色以外,全身为棕黑色。
头骨低扁,呈亚三角形。犁骨齿“∧”形;前颌骨2枚,前颌骨鼻突短;鼻骨大,左右鼻骨相接;额鳞弧发达;上颌骨连接方骨前突,有方骨侧突,长2~3毫米,略向前弯曲,方骨具侧突是棘螈属特有的特征。颈椎1枚,无肋骨;躯椎13枚,均有肋骨,其中第2~4对或2~5对肋骨上有骨突,第5~9对肋骨最长,末端尖锐,各自相应刺入体侧疣瘰中。
卵:单生,圆球形,浅黄色带有荧光绿色,动物极与植物极界线不明显,刚产出卵直径3.2~3.4毫米,卵膜吸水膨胀后,可达7.2~10.5毫米。
幼体:6月下旬采的幼体全长26~31毫米,前肢长5毫米,后肢长4.3毫米(表1—9、1一10),具3对外鳃,体背面及尾部密布细麻斑。
分布信息 镇海棘螈为本省特有种,仅见于镇海(柴桥、城湾);
标本信息 模式标本产于镇海。
分类学讨论 镇海棘螈原名镇海疣螈Tylototriton chinhaiensis,由张孟闻1933年定名的。1982年Nussbaum等人依据琉球疣螈和镇海疣螈的原始描述,把这两种从疣螈属中划出,新立棘螈属Echinotriton。我们核实标本后同意此观点,现把镇海疣螈改名镇海棘螈。
经济价值 意义为珍稀种,被国家列入二类保护动物。
文献 浙江动物志 两栖爬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