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ARTIODACTYLA |
目中文名 | 偶蹄目 |
科名 | Cervidae |
科中文名 | 鹿科 |
学名 | Muntiacus reevesi |
中文名 | 小麂 |
俗名 | 黄麂; |
形态描述 | (按杭州所采指名亚种标本描述)本种是麂中体型最小的一种,体长约700~800毫米。面部较短而宽,额腺明显,短而平行。面部过额腺到角基部每侧有1条显著的黑纹。眶下腺较大,裂缝呈弯月型。雄者有角,并有獠牙。尾较长。 角较短,其长度约为头骨长之半,角干直向后仲,角尖向内下弯转。角基较长,被以棕黑色毛。仅有一个小分叉 通体栗棕色。吻至角基部暗棕色,从眶下腺直至角的分叉处每侧各有1条黑色宽纹。面颊、颈背、额部以及耳外侧均为鲜栗色。耳内部有白色长毛。体背及四肢上部暗栗,四肢下部黑棕色。胸、腹、后肢内侧及尾腹面均为白色。雄性比雌性栗色更鲜艳,个体毛色变异较大。 头骨长形,颧部较宽,额部前半部向下凹陷,直至鼻骨的后部。前颌骨不与鼻骨相连,被上颌骨之突起所隔。额骨、鼻骨、泪骨与上颌骨之间有一块长形的空隙,其长度可达15~18毫米。泪窝很大,占据泪骨的大部分,其长度几乎等于或超过眼眶。顶骨向后倾斜。角具有角基,相连予额骨。角基延伸的棱状脊非常发达,通过眼眶及泪窝的上缘而达鼻之后部,雌性棱状脊小得多。腭骨前端起始于第1上臼齿之前缘,其后端略超过第3上臼齿的后缘。听泡小。 齿式 。雄性上犬齿发达,獠牙扁而尖锐,向下弯曲,雌性犬齿甚小。臼齿为月齿型,上臼齿有2横列齿突,每个臼齿内侧齿谷间底部有一个棘状突起,雄麂更明显。下颌第1对门齿特大,呈铲状伸向前上方,第2对较小,第3对最小。下犬齿极小,依附予下门齿的外侧。下犬齿与下前臼齿之间有很长的间隙。 量衡度A-57 外形:杭州03号♀ 体长765 尾长120 耳长75 后足长175 肩高470 臀高510 |
分布信息 | 全省均有分布。标本采自杭州、桐庐、舟山、宁波、金华、衢州。 杭州动物园历年引进记录有杭州、余杭、萧山、富阳、临安、桐庐、淳安、长兴、绍兴、上虞、金华、兰溪、衢州、龙游、天台、仙居、缙云、云和、遂昌、松阳,龙泉。 国内还分布于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 |
经济价值 | 肉味细嫩鲜美,为上等野味。皮是高级制草原料,可制皮衣、提包、皮帽等,为传统的出口商品。 本省平均每年收购量可达数万张。收购量以杭州地区为最高,每个县年平均产量为2318.6张。在麂类(包括小麂、黑麂和毛冠麂)的毛皮收购中,据浙西7县的分析,小麂皮每年约占总数的80%以上。 据1955~1979年25年来全省皮张收购量的统计,麂皮产量已明显下降。例如1955-1959年平均数为4.57万张,而1975~1979年仅1.94万张,减产57.55%。1978年有些地区和县的产量和历史上最高年产量比,下降幅度更大,如桐庐县下降60qo,临安为86.14%,奉化为92.23%,而宁波地区竟下降95.93%。可见麂类资源已经受到比较严重的破坏,应该采取适当的限购措施,以恢复我省这一重要的动物资源。 |
文献 | 浙江动物志 兽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