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SERPENTIFORMES |
目中文名 | 蛇 目 |
科名 | Colubridae |
科中文名 | 游蛇科 |
学名 | Elaphe anomala |
中文名 | 棕黑锦蛇 |
俗名 | 黄花松; 乌虫; 乌松; |
形态描述 | 依据慈溪1雄、1雌,共2号标本描述。上唇鳞8(3—2—3);下唇鳞9、10,前5片切前颏片;颊鳞1;眼前鳞1,眼后鳞2;颞鳞2(3)+2(3);背鳞23—23—19行,中央11~15行起棱,体后部起棱更为明显;腹鳞雄蛇213片,雌蛇210片;肛鳞两分;尾下鳞雄蛇75对,雌蛇64对。 体型粗大长圆,成体一般1500毫米左右,最长可达2000毫米。所采到的雄蛇体全长1190+160毫米,雌蛇1100+140毫米,接近于亚成体进入成体的阶段。 头背青黑色,自眼后至口角具黑色纹,上下唇鳞及头颈腹面锦黄色;体背前段棕黄色,向后逐渐变棕褐,鳞片闪光,自颈部以后具灰黄至土黄色横斑30~35+10~13个,后段至尾背横斑明显,这些横斑斜向排列,在两侧作不规则分叉,以至前后斑相联,横斑占2~4个鳞列,斑间隔4~5个鳞列;腹鳞及尾下鳞锦黄色,无斑纹。 该蛇从幼体、亚成体至成体色斑变化较大。幼体色斑较复杂:头体背棕褐色,上下唇鳞乳白色,每片鳞的后缘有黑边,自顶鳞缝后端开始,向枕部两侧有一醒目的暗黄色“人”字斑,鼻孔与眼之间有一水平位置的斑纹,自眼后到口角有一带状黑斑,自颈部到尾端有棕灰色横斑30余个,这些横斑在两侧作不规则的分叉,有的前后叉相连,有的横斑在背中线断开不相连,横斑占1~3.5个鳞列,斑间隔为5~8个鳞列;从颈部两侧到第一横斑前各有一条暗黄或淡褐色细纵纹,此后有的相联成一条,有的中断为前后两段;头颈腹面乳白色,体尾腹面苍灰色,缀有黑斑点,腹鳞两端黑斑明显。 上颌齿13—14枚。 半阴茎不分叉,外翻呈柱状,远端为扁褶型萼区,中部刺区,近基部有两枚较大的刺,基部裸区。 积藩等1984年发表新种斑锦蛇Elaphe maculata,共有5条标本购自上海豫园动物商店,其中2条成体来自江苏大丰,3条幼体从浙江定海捕获,经核对,就是棕黑锦蛇。我们已在四明山区采到,定海尚未采到标本;江苏省于1984年已报道了棕黑锦蛇省新记录。 |
分布信息 | 省内:仅采于慈溪四明山区,定海是否有产尚待进一步验证。国内:非模亚种还产于河北、山西、内蒙、辽宁、山东、江苏、湖北、湖南、陕西。模式亚种产于黑龙江和吉林、辽宁。; |
分类学讨论 | 关于棕黑锦蛇的种下分类,坡普(Pope)1935年主张将我国关内及内蒙赤峰所产的定为非模亚种Elaphe schreckii anomala(Boulenger);采自东北的东北部、朝鲜和西伯利亚的为模式(指名)亚种Elaphe schrenckii schrenckii Strench。这样,吉林和黑龙江两省所产的属于模式亚种(指名亚种)。辽宁所产的绝大多数为非模亚种,极少量模式亚种。两个亚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成体的色斑上;非模亚种上下唇鳞后缘只有细线状黑边,于体后段和尾部背面有明显的斜行灰黄色横斑,体前段的横纹不明显。而模式亚种背面的横斑较规则,从颈后至尾部都有黄色窄黄斑与黑色宽底色相间,十分醒目,上下唇鳞后缘黑色部分占鳞片的1/2。我省所产的属非模亚种,或称赤峰亚种。 |
经济价值 | 该蛇个体大,食鼠量大,性驯良,无毒蛇,应加强保护。蛇体、蛇胆可入药,蛇肉可食用,蛇皮可制工业品,可人工饲养繁殖,适当利用。 |
文献 | 浙江动物志 两栖爬行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