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SERPENTIFORMES |
目中文名 | 蛇 目 |
科名 | Colubridae |
科中文名 | 游蛇科 |
学名 | Zaocys dhumnades |
中文名 | 乌梢蛇 |
俗名 | 黑乌梢; 乌风蛇; 乌蛇; |
形态描述 | 依据余杭、宁波、永康、湖州、安吉、舟山、嘉兴、临安、镇海、上虞、文成、龙泉14雄、10雌,共24号标本描述(表2—55)。上唇鳞8(3-2-3);偶见一侧7(2-2-3),下唇鳞10(9、11),前5(4)片切前颏片;颊鳞1,偶见一侧2;眼前鳞2,一般下面一片较小,故也称之为眼前下鳞,偶见仅1或3,眼后鳞2,偶见一侧为3;颞鳞2+2,偶见1+2、3+2或1+0;背鳞16-16(14) -14行,中央2~4行起棱;腹鳞雄性186~202,平均193片,雌性187~207,平均194片;肛鳞两分;尾下鳞雄性102~130,平均115对,雌性110~133,平均119对。 头与颈区分显著;瞳孔圆形;鼻孔开口于前后两鼻鳞间;吻鳞从头背面可见,宽大于高;鼻间鳞为前额鳞长的2/3;前额鳞短于额鳞,额鳞长几乎等于从它至吻端的距离;全长可达1500毫米以上,12条雄性平均1292+510毫米,10条雌性平均1167+440毫米;尾长/全长雄性平均为0.290,雌性平均为0.275。 体色背部绿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背脊有两条纵贯全身的黑线,黑线之间有两行鳞宽的浅黄褐色纵纹颇为明显。体之前段背鳞后缘色黑,前段腹鳞多呈乳黄色或土黄色,后段由浅灰黑色渐变为浅棕黑色。幼体背部多呈灰绿色,黑色纵纹贯穿躯尾。 半阴茎不分叉,外翻球状,基部为刺区,有数枚并列大刺,远端为小乳突型萼区。 |
分布信息 | 省内:广布全省。舟山为本种模式产地。国内还分布于河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仅产于我国。; |
经济价值 | 肉可食,皮可制琴膜或表带、皮带等手工业品,除去内脏的全蛇为中药材“乌梢蛇”或称“乌蛇”,有祛风、通络、定惊的功效。蛇胆、蛇蜕亦供药用。 |
文献 | 浙江动物志 两栖爬行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