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SERPENTIFORMES |
目中文名 | 蛇 目 |
科名 | Elapidae |
科中文名 | 眼镜蛇科 |
学名 | Naja atra |
中文名 | 眼镜蛇 |
俗名 | 饭铲头; 犁铲头; 犁头扑; |
形态描述 | 依据杭州、余杭、诸暨、金华、武义、开化、台州、温州、舟山、平阳、乐清、文成、泰顺、龙泉20雄、14雌,共34号标本描述(表2—62)。上唇鳞7(2-2-3),仅1号文成的标本6(1-2-3);下唇鳞9(8),个别有一侧出现10或7片,前4(3)切前颏片;无颊鳞;眼前鳞1,眼后鳞2(3),仅1号标本出现1片的;颞鳞2(1)+2(3、1);背鳞平滑,23(25、24、22、21、20)-21(19、20)-15(17、13、14、16)行;腹鳞雄性162~176,平均167.3片,雌性158~177,平均170.1片;肛鳞完整,个别两分;尾下鳞雄性39~50对,平均45.2对,雌性38~44对,平均42.4对。 体全长1000毫米左右,20条雄性平均884+154毫米,较长者为1170+170、1164+185毫米,14条雌性平均917+150毫米,较长者为1430+210毫米。在龙泉曾采到一条雄蛇,长达1795+146毫米(尾断),可说是最长的记录。尾长/全长雄性平均0.149,雌性平均0.141。 体前部能竖起,颈部能膨扁,颈背有各种似眼镜状白色斑纹,在颈部膨大时尤为明显。头体背黑色或黑褐色,体及尾背有窄的黄白色横纹10多条,横纹分单条或双条,较整齐明显或不整齐不明显;头腹及体前腹面黄白色,颈部腹面有两黑点及一黑横斑,体中段之后的腹面逐渐呈灰褐色或黑褐色。幼体色斑同成体,但比较明显。 眼镜蛇色变的个体较多,有白化个体、米黄色色变、棕色色变及黑色色变等等。尽管体色发生各种变化,但颈背的斑纹仍显现, 上颌齿:前沟牙1,后端细牙1。 |
分布信息 | 省内:广泛分布,其北限可达安吉、平湖约北纬30.65°(与安徽的潜山相当)。国内还分布于安徽南部、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另有孟加拉亚种仅见分布于广西、四川、云南、西藏。; |
经济价值 | 蛇体可浸酒供药用,胆可入药,肉可食,分离其神经毒在临床上可用以镇痛及治疗小儿麻痹症等。食鼠,可灭鼠害。 系剧毒蛇种之一,含神经毒、心脏毒等,排毒量大,每条次排干毒量80~200多毫克,毒力小白鼠皮下注射LD50=0.53毫克/公斤。被咬伤如及时抢救,24小时后可转危为安,少有后遗症,但伤口如溃烂则愈合较慢。 |
文献 | 浙江动物志 两栖爬行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