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ETACEA |
目中文名 | 鲸目 |
科名 | Balaenidae |
科中文名 | 露脊鲸科 |
学名 | Eubalaena glacialis |
中文名 | 黑露脊鲸 |
引证 | Balaena glacialis Borowski,1781.Gemeinn.Nat.D.Thierreichs,2,1:18.; |
俗名 | 黑真鲸; 脊美鲸; 瘤头鲸; |
鉴定特征 | 见属的特征 |
形态描述 | 体长一般为13-17米,最长可达18米左右。体重一般26-45吨,最重可达60余吨。头部特大,约占全长的1/4。头部具有角质瘤,最大的角质瘤在上颚前端,略呈椭圆形,其长42-73.2厘米,宽25-63厘米。渔民称之为“小帽”。其他的角质瘤分布在鼻孔的前方及其下颚的两侧。除下颏两侧各有1个较大的角质瘤外,在下颌中间部位还着生4个小型的角质瘤,呈杯状。每一杯状瘤中间还着生1根刚毛,下颏的角质瘤内分别还着生72-84根刚毛,刚毛长均不超过4厘米。上颌狭长,呈拱状。口裂弯曲,呈“S”形。下唇上缘具有微型的锯齿突起。鼻孔2个,左右分开, 略呈“八”字状,位于头顶,几近眼截面线的稍前方。雄鲸外鼻孔略长于雌鲸外鼻孔。眼小,位于口角末端稍前上方。外耳孔位于胸鳍基的前上方。躯干短粗,无背鳍。脐位于体躯的中央。胸鳍基和脐之间为身体体围的最粗处,到尾部突然变细,尾柄侧扁。胸鳍宽大,约为全长的1/5,位于眼后水平线的下方。体腹平滑,无褶沟。雌性乳房在生殖孔两侧,哺乳期乳房膨大而露出。尾鳍颇宽,几达全长的1/3。 体呈黑褐色,腹面颜色较浅。腹部从胸鳍基部下面到肛门之前,具有大小不等的云状或条纹状白色斑块。胸鳍和尾鳍均呈黑色。 整个头骨从上面观,呈“T”字形,吻部较窄,上颌骨向前伸。从侧面观,构成一拱形。鼻骨宽大,略呈四角形,前端略宽于后端,左右鼻骨前端之间略凹,前颌骨很宽,几占吻上部的大部分。成体鳞骨突在后端超过枕髁。枕髁宽大。成体上颌颧突与额骨眶突位于头骨横轴上,幼体略为向后。听泡大,呈棱形,重达0.83公斤。 脊椎为C7 +D14+L11+Ca25=57。颈椎7枚愈合在一起。肋骨14对。 胸鳍指式为Ⅰ2,Ⅱ5,Ⅲ6,Ⅳ4,Ⅴ3。每侧鲸须具有215-228片须片,两须板之间平均距离约1.3厘米,最长须板250厘米,基部宽27厘米,中部厚0.8厘米,最长须毛可达45厘米。两侧鲸须在口裂前端不相连接。吻前须板长为咽喉部须板长的1.6倍。须板与须毛均呈黑色,幼体须板与须毛呈深褐色。 体重:外形量度(吨、米)A-39: 头骨量度(米)A-40: |
分布信息 | 黑露脊鲸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太平洋,一般在北纬2 0°以北到北纬70°以南和南半球南纬20°以南到南纬50°以北的海域。我国黄海、东海及南海海域均有记载。; |
经济价值 | 黑露脊鲸和其它须鲸一样,可提供脂、肉、骨、皮等原料。 黑露脊鲸皮下脂肪很厚,胸、背部的最厚处可达42厘米,皮脂量占总体重的40%以上,出油率较高。肉占总体重的30%以上,可供食用,鲜食味颇佳,也可制成罐头。尾鳍是咸制鲸鱼翅的主要原料。皮可制革。骨除提炼油脂外,还可作磷化钙的原料。肝可炼肝油,富含维生素A、D。各种内分泌腺可提取激素。其余内脏可作饲料。 |
文献 | 辽宁动物志 兽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