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ETACEA |
目中文名 | 鲸目 |
科名 | Balaenopteridae |
科中文名 | 鳁鲸科 |
学名 | 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 |
中文名 | 小鳁鲸 |
引证 | Balaena rostrata Fabricius,1780,Fauna Grrenlandica:40.; Balaenoptera davidsoni Scammon,1872,Proc.Calif.Acad.Sci.,4:269.; |
俗名 | 尖嘴鲸; 明克鲸; 湾鲸; 小须鲸; |
鉴定特征 | 体长不超过10米。胸鳍外侧中央有1条白色横带。鲸须黄白色。 |
形态描述 | 体短粗,呈纺锤形。黄海捕获最大体长,雌鲸8.60米,雄鲸7. 91米;平均体长雌鲸6.93米,雄鲸6.14米;成年雌鲸体长大予雄鲸。大连前海捕获鲸平均体长,雌鲸7.28米,雄鲸6.92米。海洋岛渔场平均体长,雌鲸6.75米,雄鲸6.04米。体长为最大体围的1.4-2.4倍。头部较小,身体前部较肥粗,自头部最粗大的部分向前由颧骨至吻端缩小得特别尖锐,两侧匀称,正面观犹如等腰三角形。在吻端至呼吸孔的颌骨中线上形成不高的脊峰。成年鲸下颌端比上颌端突出15-20厘米,闭拢嘴时,下唇边缘高于上唇端。由鳍肢向后体形较圆,自脐部向后渐次减细且匀称。尾部比例大,约为体长的28%。从背鳍和肛门往后至水平的尾鳍这一段上下形成尖锐的脊谷与“龙骨”。 呼吸孔2个,并列于头部正面两眼横线的稍前方。眼睛很小,直径6-8厘米,位于嘴角紧上侧,微向外突出。外耳仅为1对极小的圆孔,位于眼的后上方,距眼平均为体长的5.4%。 背鳍位于肛门垂直线的稍前方,亦即体长后部分1/3的起点处,顶端向后特别弯曲而有规律,后缘形成凹裆,其高度一般为体长的3.5%。鳍肢小如剃刀形,由中央部稍后呈急角度的变窄,平均最大宽度为28.5厘米。尾鳍有缺刻,尾叶两翼曲线轮廓较匀整,每一翼的宽度约等于鳍肢的长度。 腹部褶沟50-72条,由下颌前部的联接处起向后延伸,终止于脐的稍前方,主要分布在鳍肢下边腹部的范围内,由腹部的中央位置向两侧渐短浅,以鳍肢附近的为最短。所有褶沟并不完全由前向后成一直线延伸,其中有些往往在半途分枝为两条。胎儿的褶沟数通常和母鲸并不一致。 脐约在身体的中央部位。肛门位于身体后部1/3的起点处。其前面为生殖裂。雄性的阴茎通常不露出体外。雄性的乳头位于阴沟的后方两侧,埋于乳沟内。1960年7月8日获一头体长450厘米的雄鲸,只有1个乳头夹在右侧乳沟内,而左侧平坦没有乳头和乳沟。雌性阴裂未成熟期通常闭合,成熟后稍开口把阴挺露出。乳头2个,分别位于生殖裂的两侧,平时藏于皮质纵沟内,授乳期则露出沟外。体长750厘米的雌鲸生殖孔长20厘米,阴沟长50厘米,乳头直径2厘米,两侧乳沟长20厘米,距阴沟6厘米。年龄大的鲸在乳沟外侧另形成一平行的短纵沟,长约15厘米,距乳沟3厘米。 由背部至体侧带有浅蓝色的暗灰或灰黑色,背部色浓,两侧渐淡。背鳍与脊背为同样颜色。颌部、胸部和腹部乳白色。刚被击毙的鲸白色部分有时呈现出十分美丽的粉红色泽,整个身体呈现出亮光。一般头部至鳍肢处脊背部分的色泽较其余体色深而呈暗灰色,甚至呈黑色。这样的颜色在侧面由嘴角至鳍肢基部间形成一宽舌状,背的暗灰色部分由鳍肢稍后斜伸至尾部,界限鲜明,渐至体侧色淡而呈蓝灰色。下颌两边灰黑色,吻端白色。颌部褶沟淡红色或乳白色,至胸部及腹部褶沟内为淡红色,褶垄为乳白色。近鳍肢下的褶垄灰色,褶沟深灰色。由鳍肢往后白色分布区扩大,可上升达体侧的一半,而后渐下降,沿尾柄的下面缩小至1/3以下。 鳍肢外侧中央部分有1条宽约20-35厘米的白色横带,通常为鳍长的1/3,基部和远端的其余部分与背鳍一样为灰黑色,接近白色带处为灰色。此白色带与基部灰黑色区以凸形线截然相分,与远端的黑色区界线不明显。鳍肢内侧的颜色与外侧相同,且白色横带稍宽些。刚捕获的鲸白色带往往带有粉红色彩。尾鳍上面与脊背呈同样的颜色,下面和腹部一样呈乳白色,但其两端为灰色,并沿其外缘具有黑色的边。 鲸毛分布在头部,共有38-47根,均为白色。其生长位置不对称。通常在上颌两侧成纵列各生有4-5根,呼吸孔两侧各有2-3根,呼吸孔中央位置间有2-3根。下颁每侧成纵列生有5-8根,下颌吻端成两个垂直列各有5-6根。毛的排列间距也不匀称。胎儿或成体在头部上述位置均生有毛,胎儿与母体的毛数并不一致。 鲸须每侧有230-273片,根据38头统计,平均为253片。整个须列长度为头骨长度的60%左右。须板为直角三角形,一般高约17厘米,位于须列的中后部最高为21厘米。须板基部宽约10厘米,中部宽约5厘米;厚度可达1.8-2.5毫米。须毛细软,长约13厘米,直径0.2-0.6毫米。须板最大间距约5毫米,近端比远端的间距几乎大1倍。须板长、宽、厚度及间距随体长的增长而增大。须板和须毛都呈黄白色,间或呈乳白色。某些个体部分须板外缘有灰黑色的边,宽度一般为5毫米。 头骨背面观呈锐角等腰三角形,长度相对比其它鲸类小,这同其过滤器官小有关系。颅全长为体长的21-25%,通常不大于2米。体长750厘米的鲸,颅长181厘米,颅宽85厘米。吻突尖锐,微向下弯,后部短粗而宽。上颌骨显得短宽,颚鼻突短,前颌骨细长而稍扭曲。鼻骨上面呈三角形,向前伸出达额鼻突基部连线。犁骨呈管状向颚面凸出。额骨眶板较大而宽。眶上突宽而大。眼窝较大。听泡小。上枕骨呈三角形,由顶端 身体各部比例A-47: 向后下方倾斜构成颅顶盖,中央至枕骨大孔有一脊。基枕骨、外枕骨同上枕骨愈合一起。鳞骨下方有一浅凹,借以同下颌骨相关节。下颌骨向外方弓曲,前端稍扁,冠状突高。 脊椎骨48-50个。颈椎7个,各自分离。腰椎和尾椎数量有差异。椎式通常为C7+D11+L12+Ca18=48。颈椎占脊椎总长的5.5%,胸椎占总长的21.2%,腰椎占36.1%,尾椎占37.2%。 肋骨11对。胸骨的变异性较大,一般呈“十”字形。肩胛骨如板斧。鳍肢有4指,指式为:Ⅰ3-4,Ⅱ8,Ⅳ7,Ⅴ4。腰带骨呈棒状略弯曲。 头骨量度(毫米)A-48: |
分布信息 | 广分布于南极水域、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及北冰洋,在热带地区较少。西太平洋日本沿岸、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均有分布。; 中国广西北海近海,广东大亚湾,台湾省南部水域,福建近海,浙江鄞县、舟山近海,上海崇明岛、长江口均有记录。以北部黄海为主要猎捕区。辽宁黄海侧为主要渔场,渤海侧可达小龙山水域。; |
分类学讨论 | 关于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小鳁鲸的差异问题从50年代就已有讨论。True(1904)和Omura (1957)认为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小鳁鲸的头骨量度无明显不同处。Томилин(1957)认为北大西洋者吻突长度的量度指数较北太平洋者为大,指出这是区分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 davidsoni Scammon与B. acutorostrata acutorostrata Lacepcde两个亚种的主要依据。后来Omura (1975)也认为两者头骨量度有所不同。从黄海北部所获鲸的头骨测量(徐汉光等,1983)与北大西洋者也有差异。根据外形特征,Omura (1975)指出北太平洋小鳁鲸鳍肢上的白色横带前缘在外侧中线处向基部呈突出状,而北大西洋者不具此突出形。黄海北部和日本近海者同样具有突出形这一特 征。关于须板数,Omura和Sakiura (1965)认为北太平洋者较北大西洋者为少;Jonsgard (1957)测北大西洋者平均为304片,Sergeant (1963)对纽芬兰产者的计数较千岛群岛者也多(NBaHOBa,19 61),黄海北部产者平均为253片(王丕烈,1978)。上述差异都将有助于把本种区分为北太平洋亚种和北大西洋亚种。 |
经济价值 | 小鳁鲸在世界捕鲸业兴旺时期,因个体小不被各捕鲸国所重视,随着大型鲸类资源的减少,多数种经国际协议禁捕后,近期来小鳁鲸也成为国际主要猎捕鲸种。在中国近海捕鲸生产中曾为主要猎捕对象,但由于资源减少,猎捕量甚少,比之鱼类生产,经济效益不大,1981年起停止了捕鲸。 |
文献 | 辽宁动物志 兽类 |